•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Tagged with
  • 6
  • 6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人民日報社論的反美宣傳分析

賴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於北平政權「反美」宣傳問題的研究,要求其獲得充實而鎮密的結果,事實的需要上,至少應該盯備三個不可缺少的條件:第一、研究者本身對於共產黨的理論與策略,以及北平政權的成長情形等方面的瞭解,必須具有相當的學養;第二、須有豐富的研究資料;第三、須有更充足的研究時間。而本文的完成過程,對於上面的三種條件都未充分具備,疏陋之處。必然在所難免。本文的提出,只能說是研究此類問題興趣的開端、和運用內容分析作為研究此類問題的常試。 本文研究的主旨,在於對北平政權的「反美」宣傳政策求得比較完整的概念。為求達到此一目的,將其具有極大代表性的傳播內容加以分析,應是較為可靠的方法。所以用內容分析的方法來從事此一問題的研究,也應是比較適合的方法;以質的分析,加上量的計算,當能獲得更加客觀而正確的結果。 在北平政權對新聞事業實施絕對嚴格的控制情形下,一切傳播媒介都成了北平政權的宣傳工具。「人民日報」為北平政權之下的所謂全國性的「領導報」,其所刊載的言論,對於北平政權政策的反映,自然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因此、本文所分析的資料,以「人民日報」的社論為依據。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概說側重說明資料的代表性、特質以及選擇的背景。在第二章所提出的三個假設,應是注意北平政權動況者比較間切的問題。就一般反共國家和人民的心理而言。對此類問題趨勢的發揮,或視其為當然,或希望其為必然,但是站在研究問題的立場,則應持有充分的證據,以說明問題發展趨勢的可能性。第三章的研究方法和第四章的資料分析,就是希望盡量求其能夠達成上項任務。從第三章資料分類統計,又可以看出北平政權「反美」宣傳內容的大概及其重點所在。第五章關於北平政權「反美」宣傳行動的配合,屬於本文的推論部份,主要著眼在於指出北平下政權展開「反美」宣傳的動機所在。第六章結論,除綜述對整個問題的看法以外,原擬對於北平政權「反美」宣傳的效果作概略性的檢討。但因資料缺乏,不易得到客觀正確的結論,所以僅舉行例說明其影響得失的原因。本文許多疏陋之處,以期獲得。 師長先進指正之後,再待將來繼續研究充實!
2

讀者意見與報紙立場關聯性研究 : 以台獨問題為例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ader''s Opinion and Newspaper''s Position about Taiwan Independence

鄭植榮, Jeng Jyr 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讀者投書:「接近使用權」的實踐》是「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於報禁開放後出版的一本書的書名,顯然是認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出版的一本書的書名《傳播權利》(The Right to Communcate)所意含的概念,即傳播是一項基本人權,而報禁開放後各報所增設的讀者投書版使讀者除了「接近」外並得以「使用」媒介。傳播權利強調的參與傳播過程的雙方要進行民主與平衡的對話。報紙的傳播過程中所涉及的雙方在報紙上進行對話場所是社論與讀者投書版,但是讀者意見必須要能符合報社內部的審稿標準才能被接受及刊登。事實上,報紙是以處理新聞的方式來處理讀者投書,因此這種對話是一種「結構性的對話」(Structural dialogue)。一般認為社論是在反映民意,但是讀者投書卻更像民意,特別是將它匯總起來看時,甚至有人以民意的溫度計(Thermometer )來形容它。假使說社論真的是反映民意,但更重要的目的可能是在於影響民意,若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讀者投書版可能遠比社論更為有效。台灣地區在過去台獨的主張是被禁止的,因此傾向於支持台獨的報紙若想由社論來影響民意則必須擔負言責,但若由讀者投書版來表現,反而更具民意的影響性。就此觀點來看,讀者的傳播權利顯然是被報紙利用了。所以將讀者投書版的增闢視為公眾傳播權利的實踐,顯然是為其表面上的意義所迷惑了。
3

報紙中經濟性社論與經濟建設之關聯性研究

郭明琪, GUO, MING-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三十年來,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的經濟發展已被世界喻為「奇蹟」,這分奇蹟也使我 們的生活水準躋於已開發國家之林,使「福爾摩沙」的稱號名符其實。 傳播媒介的首要功能即在守望、監視環境,使社會中的組成分子能夠迅速、明確地了 解社會的發展。報紙中的社論更負起代表報社本身的立場,就各項事件,發表評析、 探討,以反映民情,發掘問題,堪稱為「報紙中的報紙」,有其不容忽視之處。 本文即以此為旨,期待以內容分析法為工具,了解聯合報、中國時報、中央日報及自 立晚報四分報紙中三十年來的經濟性社論與經濟建設在各項論題中的相關性,以顯現 傳播媒介對於經濟發展所能發揮的功能。
4

臺灣人口政策論述分析-以《聯合報》與《中國時報》社論為例(1959-2008年)

吳姿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的人口政策從倡導節育到鼓勵生育,其中歷經多次變革,以往研究者多從人口趨勢變化來探討人口政策變遷,或僅針對某一政策時期進行分析,但如此一來,不僅將人口趨勢客觀數據化,也忽略人口問題乃為動態的論述建構過程,且斷代式的分析亦較無法看出人口論述的歷史性。故本研究依照時間順序,將人口政策發展分為(一)「食之者眾,生之者寡」-東亞競爭下的「人口爆炸」時期;(二)「進退維谷」-改弦易轍的人口政策轉型時期;以及(三)「待養者眾,扶養者少」-人口老化下的鼓勵生育與新移民時期,並在視媒體社論為論述建構之關鍵場域的前提下,以1959至2008年《聯合報》與《中國時報》的七則社論,進行細緻的批判論述分析,探討在不同政策時期,媒體社論論述所呈現的人口問題以及論述背後的意識形態。 本研究發現,「人口爆炸」時期的社論論述,突顯人口過多有礙經濟發展的問題,以節育來解決人口壓力為此一時期的論述主軸,並依此衍生對中下階層多育者的論述苛責,視多育者為社會問題的來源,以此合理化國家節育政策的正當性,而無視多育者背後所承受的生育壓力,以及對(中下階層)女性自主避孕能力的不信任。「人口政策轉型」時期的社論論述,則始見人口老化論述浮現,與人口壓力論述同在人口政策天秤上擺盪,競爭論述的支配權。然在繼續節育或適度鼓勵生育的論爭中,社論卻是以「提升人口素質」來取得雙方論述的折衷,卻漠視「人口素質」實則對身心障礙者等群體生育自主權的剝奪。到了「鼓勵生育」時期,社論中的人口老化、少子女化與新移民論述已完全取代人口壓力論述,此時「人口」的論述內涵轉變了:人口已不再是消耗資源的壓力,而是維繫國力的生產力。老人與新移民在社論中各被建構為依賴人口與素質不佳的人力,以對比出少子女化造成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將不利臺灣未來社經發展的隱憂。 本研究進一步發現,上述社論的人口問題論述,乃以「人口素質」為名劃界出主流社會對於人口問題的想像,亦即依循(生/心理)正常/知識階級/本土我群的標準來定義何謂人口問題,以及人口素質的優劣。是故媒體社論對人口素質的複頌,背後所隱含的階層、性別、種族與年齡歧視,實為強化與複製政府的政策論述,並未挑戰到既有支配論述的權力位置。 最後,本研究指出儘管社論在人口政策的方向上多傾向採取與政府一致的立場,但從「人口爆炸」到「鼓勵生育」時期,卻可見社論的立場由一開始對政府的亦步亦趨,到逐漸重視輿論的民意轉向。而對政策的施行手段,也從婉轉諫言到直陳己見,並在政策論爭的過程當中,扮演政府探知輿情及提供民眾政策思考的角色。
5

台灣地區經濟性專業報紙社論分析:1979-1987

曾萬, ZENG, W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四十多年來,台灣從戰後的百業蕭條,發展成今天充滿希望的工業社會,而且正展現 著一股邁向工業國家的強大衝勁,這份成果被喻為「奇蹟」,這個「奇蹟」帶動了社 會的進步,也把經濟活動和每個人的生活,更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由於社會大眾對於瞭解經濟事務的需求日益增高,負有大眾傳播任務的報紙,也越來 越重視經濟問題。歐美、日本等經濟高度發展國家,經濟新聞都成了報紙的主要內容 ,有些經濟性專業報紙的發行量,甚至超過了一般報紙之上。台灣的經濟奇蹟,提供 了經濟專業報紙生存的空間,兩份經濟專業報紙的發行和廣告,年年穩定成長,正足 以說明台灣地區的經濟專業報紙,是肆應經濟發展需要的產物。 社論是評論文字中最重要的,「新報業」出現以後,社論意見的力量,一直與新聞欄 的事實相頡頏。社論既然代表報社的立場,又被稱為「輿論中的輿論」,那麼,作為 一個經濟專業報紙的社論,它對於經濟論題的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本研究目的就 是要探討經濟專業報紙社論,在經濟社會中的角色和功能。看看它是否對當前的經濟 現象提出批評,是否主動發掘問題,反映民意,善盡大眾媒介守望和聯繫的責任。 本研究選擇經濟日報和工商時報為對象,分析民國六十八年到七十六年兩報的社論內 容,依主題加以分類,對照經濟背景資料,以了解經濟專業報紙社論內容的演變趨勢 ,以及其反映經濟脈動的程度,並進一步比較兩報的表現是否一致。 研究發現,經濟專業報紙社論較常以某些問題(貿易、金融...等)為評析的素材 ,但隨時間的不同,強調的經濟論題亦不同。社論內容大致能反映實際經濟的脈動, 但對於不同類的經濟問題,反映的敏感度卻不一樣。兩報在某幾類經濟問題的表現上 ,呈現頗為一致的趨勢。 研究結果雖印證了部份假設,但囿於人力、物力,無法進一步探究更深一層的意涵。 本研究僅屬初探性研究,建議未來研究可從媒介組織(特別是社論組織及主筆)著手 ,並在經濟社論內容的分類方法上,再求改進,如此,將有助於了解問題的全貌。
6

社論的論證結構分析 / The Analysis of Argument Structures in Editorials

朱灼文, Chu, Chuo-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兩篇結論對立的社論為個案,藉由形式語義學設計出將論說性篇章刻畫成一階謂詞邏輯符號的論述分析程序,使自然語言中對真實宣稱或正當宣稱的爭論還原成真值語義和論證形式有效性的判斷,從而具體地挽救被歧見所破壞的溝通行動。設計過程初擬了處理語篇命題結構、複合語句成分、回指關係、量號轄域歧義、因果語句、隱性前提推論、和引述結構的實用方案。 / By the means of formal semantics, this thesis used two opposite editorials as cases to design a discourse analysis procedure which translates expository-argumentative texts into formulae of first-order predicate logic. The procedure reduces disputes in natual language about truth or rightness claims into judgements on truth values and validities of argument forms, thus the communicative actions disabled by quarrels can be practically redempted. The designing drafted feasible treatments for propositional structures of discourses, compound sentential constituents, anaphoras, quantifier scope ambiguities, cause-and-effect statements, inferences for absent premises, and quotation structures.

Page generated in 0.026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