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
  • 8
  • Tagged with
  • 8
  • 8
  • 8
  • 8
  • 7
  • 7
  • 5
  • 5
  • 4
  • 3
  • 3
  • 3
  • 3
  • 3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精確新聞報導之研究

邱源寶, GIN, YUAN-B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分析聯合報、中國時報最近一年的精確新聞報導,並訪問國內新聞學者,企圖 回答下列問題: (一)兩報精確新聞報導的數量及型態? (二)兩報精確新聞報導的主題類型? (三)兩報精確新聞報導樣本結構與人口統計資料的差異? (四)兩報精確新聞報導解釋分析的情形? (五)兩報精確新聞報導中是否提供有關研究過程的適當資訊? (六)國內新聞學者和從事精確新聞報導的記者,是否贊成美聯社執行編輯協會所建 議的八項建議? 二、文獻介紹 本章有8篇文獻,並對國內外精確新聞簡史做扼要陳述,以下僅對4篇文獻做扼要論 證。 (一)波士頓大學公眾傳播學院院長韋比,曾分析紐約時報在六六年六月到十一月期 間的民意測驗報導。他發現紐約時報所從事的民意測驗的品質(如抽樣方法,樣本數 的問題)及報導方法都有可議之處。 (二)一九七八年,賓西凡尼亞州立大學新聞系副教授雷皮伊以郵寄問卷調查美國八 一七家日報執行民意測驗的情形。 (三)一九八一年,莫西爾和黑爾滾利用實驗法,探討精確新聞報導的可信度。 (四)辛格及安存尼在「大眾傳播對社會科學研究的報導」一文中,以內容分析的方 法,探討大眾傳播報導社會科學研究的情形。 三、研究方法 前五項研究問題採內容分析法,第六個研究問題,採親身訪談法。 (一)內容分析法:本研究選擇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一日至七十六年十月卅一日這段 時間中國時報和聯合報所進行精確新聞報導,進行分析。選擇這段時間的原因,一方 面是希望了解報社從事精確新聞報導的最新發展。另外,則是特意將民國七十五年十 一月及十二月選舉期間兩大報進行的民意調查納入分析,因為選舉期間兩大報都以極 大版面刊載精確新聞報導。 (二)親身訪談:訪談進行分為兩個步驟,首先將本次訪談之目的及內容先行寄給受 訪者,然後再進一步約定訪談時間。第二步驟則正式進行訪談,針對問卷內容,請受 訪對象發表意見,並將訪談內容錄音以便整理。 四、資料分析 (一)選舉期間除外,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的精確新聞報導,平均每報每個月約出現兩 則。 (二)就兩報精確新聞報導的型態來看,只有13.92%的精確新聞報導,有圖表 配合說明。 (三)在測驗主題方面,兩報最重視的是選舉問題。 (四)至於精確新聞報導的樣本結構方面,不論聯合報或中國時報的樣本年齡層分布 比例,均與人口統計資料有顯著差異。 (五)在分析方面,目前兩報的精確新聞報導,大多只用百分比或簡單的交叉分析, 來解釋研究發現。 (六)本研究發現兩報的精確新聞報導,已經進行趨勢分析。 (七)在報導有關研究過程的資訊方面,聯合報的表現要比中國時報好。 (八)至於親身訪談的結果顯示,國內新聞學者多數認為,精確新聞報導中應該指出 執行單位、有效樣本數、原樣本數、訪問方式、抽樣母體、測驗時間、樣本結構及抽 樣方法等資訊。 五、結論與建議 無論是美聯社執編會的建議,或是國內學者們的看法,都無法反映一般讀者的看法。 也許新聞界更關切的問題是:讀者是否能了解這些有關研究過程的資訊?有那些寫作 技巧,可以同時維持精確新聞報導的品質及可讀性?
2

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新聞寫作之式之研究

蕭衡倩, XIAO, HENG-G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分三十年來(民國42年至71年)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新聞寫作的 方式為主,採用內容分析方法,比較三報在不同時間、不同新聞種類上的差異,以及 各報本身的新聞寫作方式在三十年來的演變。本文將三十年分為三階段:民國42年 至51年;52年61年;62年至71年。又將新聞寫作的方式分六種:可追溯來 源的報導;不能追溯來源的報導;可追溯來源的推論;不能追溯來源的推論;可追溯 來源的判斷;不能追溯來源的判斷。並將新聞內容分成十二類:政治軍事、財經、災 禍、人情趣味、體育、文教、犯罪、科學、社會問題、社交新聞、公共事業以及交通 。本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緒論,分為問題的陳述、研究目的以及論文組織三節。 第二章、文獻探討,分為有關消息來源及有關陳述方式兩節,並提出研究問題。 第三章、研究方法,分為研究對象、抽樣、分析方法、信度分析及統計方法五節。 第四章、資料分析。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3

報紙新聞寫作方式之分析

蕭衡倩, Xiao, Heng-Q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分三十年來(民國42年至71年)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新聞寫作的 方式為主,採用內容分析方法,比較三報在不同時間、不同新聞種類上的差異,以及 各報本身的新聞寫作方式在三十年來的演變。本文將三十年分為三階段:民國42年 至51年;52年61年;62年至71年。又將新聞寫作的方式分六種:可追溯來 源的報導;不能追溯來源的報導;可追溯來源的推論;不能追溯來源的推論;可追溯 來源的判斷;不能追溯來源的判斷。並將新聞內容分成十二類:政治軍事、財經、災 禍、人情趣味、體育、文教、犯罪、科學、社會問題、社交新聞、公共事業以及交通 。本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緒論,分為問題的陳述、研究目的以及論文組織三節。 第二章、文獻探討,分為有關消息來源及有關陳述方式兩節,並提出研究問題。 第三章、研究方法,分為研究對象、抽樣、分析方法、信度分析及統計方法五節。 第四章、資料分析。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4

報紙報導環境問題的內容分析(一九六0 一九八二)

熊傳慧, XIONG, FU-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一冊,預計約四萬字。計分五章,每章二至四節不等。 研究內容主要由報紙報導的觀點來看某一社會事件--環境問題。報紙是一般人日常 生活重要的消息來源,也負有媒介建構社會現實的任務。近年來國內環境問題日益嚴 重,本研究想從報紙的角色觀察這個問題被報導的情形,進一步瞭解環境問題的演變 與發展。本研究撰擇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與自立晚報四家報紙,以內容分析 的方式,作一九六O到一九八二間的描述與探,並比較這四份立場不同的報紙在報導 這一問題上的差異情形。
5

報紙中經濟性社論與經濟建設之關聯性研究

郭明琪, GUO, MING-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三十年來,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的經濟發展已被世界喻為「奇蹟」,這分奇蹟也使我 們的生活水準躋於已開發國家之林,使「福爾摩沙」的稱號名符其實。 傳播媒介的首要功能即在守望、監視環境,使社會中的組成分子能夠迅速、明確地了 解社會的發展。報紙中的社論更負起代表報社本身的立場,就各項事件,發表評析、 探討,以反映民情,發掘問題,堪稱為「報紙中的報紙」,有其不容忽視之處。 本文即以此為旨,期待以內容分析法為工具,了解聯合報、中國時報、中央日報及自 立晚報四分報紙中三十年來的經濟性社論與經濟建設在各項論題中的相關性,以顯現 傳播媒介對於經濟發展所能發揮的功能。
6

我國報紙處理國際新聞之分析研究-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及大華晚報為研究對象

廖港民, Liao, Gang-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我國報紙國際新聞之來源,第 三節:國際資訊之流通,第四節:傳播媒介之分佈。第二章:第一節:資訊傳播不 平衡現象,第二節:資訊不平衡成因與國際態度之形成,第三節:新聞自由與文化 傳播帝國主義,第四節:道德責任與國家主義之崛起,第五節:傳播權利與世界資 訊新秩序。第三章:國際新聞與守門人。第四章:研究方法,第一節:假設,第二 節:研究設計,第三節:國際新聞與守門人。第四章:研究方法,第一節:假設, 第二節:研究設計,第三節:國際新聞類目及操作定義,第四節:測量單位擬定, 第五節:採樣。第五章:計量與發現。第六章:結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報紙國際新聞量的多寡,採用新聞來源地區,新聞內容,以及 如何採用各大通訊社之電稿,以瞭解我國報紙之國際新聞是否平衡;並提出建議以 求改進。 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分析對象包括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及大華晚報;電 信稿包括美聯社、合眾國際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德通社、中央社。
7

報業組織溝通與競爭分析--以中國時報為例 / 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competitive analysis:case study of China Times

楊秀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面臨嚴峻的商業競爭,報業老闆對新聞事業的想像或認知,關乎競爭策略的擬定,競爭策略是否能獲得新聞記者的認同,是報業組織溝通的重要課題,它不但牽涉到報紙生產商品、新聞的內涵,也影響組織整體戰力或競爭力的發揮。 本論文以2008年易主後的《中國時報》為個案研究,探討報紙的組織溝通與其競爭力間的關連。雖說是關連性的分析,但本文未採量化分析,而是著重如何「理解」組織上下層溝通與其競爭力之間的關係。 本文採用拉克勞(Laclau & Mouffe)的論述理論(Discourse Theory)架構來觀察組織上下層的溝通行為。溝通是一種語言符號的串連與建構,新聞事業具雙重特質,每日生產的新聞不但與文化、政治領域息息相關,同時也是典型的消費商品。作為一個商業組織,報紙每日面對生存競爭論述,新經營者亟思競爭優勢之建立,另一方面記者這一行也有其歷史形構的新聞專業論述,當這些論述與新的領導者蔡衍明先生相遇,會產生何種溝通樣貌? 研究發現蔡衍明先生因米果事業在中國發跡致富,報紙對他而言是個全新的事業體。他對新聞的認知或想像,與上述的新聞專業論述有不小差距,這些差距在組織溝通上產生不少衝撞,致使組織的穩定度不佳,競爭力發揮有限。 如果說組織是一個語言符號的結構體,那麼新中國時報的組織體仍處於一種不完整的、有缺口的半結構狀態,從論述理論的架構而言,就是上下層的組織溝通過程中,始終未產生一強而有力的主導論述,以縫合這缺口。本研究之結論顯示當組織內的論述仍處於衝撞不穩定狀態時,其產出之商品難以建立差異化特色,競爭優勢亦難以建立。 / This thesis presents a theoretical model to address the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issues in the newspaper industry, where technological changes have greatly increased the scope of competition. Newspaper companies are being confronted with market changes that are destablising successful mature markets, undermining long-term relationships with readers and advertisers, and threaten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ir business models. The pace of these changes is extraordinary, forcing managers, shareholders, and employees to scramble to comprehend the changes, to develop strategic responses, and to reorganize their activities. The thesis starts with the case of China Times Daily, which used to be one of the biggest newspapers in Taiwan but sold, in the end of 2008, to a successful businessman of rice cracker, Tsai Eng-Meng. Tsai Eng-Meng, now 53, runs the biggest snack empire in China. Want Want China is now unrivaled in the country’s rice cracker market. It’s not unusual for powerful businesspeople looking to ensure a public outlet for their views to invest in the media. The question is how Tsai Eng-Meng, as the latest entrant into the media market, can manage the newspaper as successful as his cracker business. In divided Taiwan, where pro-China and anti-China groups can’t agree on much, Tsai’s purchase of the China Times sparked worries about free speech in the society and inside China Times as well. Tsai Eng-Meng does not have an experience or knowledge base of how to operate the press. The employees he needs to communicate with or he needs to “understand” mostly are the reporters with expertise in news industry. They highly praise the values of free speech and impartial reports. These value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urse evolving from the press history. With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Laclau and Mouffe’s Discourse Theory,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sai Eng-Meng and the reporters is not smooth. Some events occurring in the first year of Tsai’s management reveals that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Tsai and the news department is so harsh that even diminishe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the company. Since the communication behavior in China Times remains unstable, there is not possible to bring a dominant discourse in the organization, which will lead to a bad performance in ways of public opinion and the circulation.
8

《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統獨偏向與立論觀點之比較-以中共1993年與2000年兩次對台白皮書為例

林毓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在1993年8月31日與2000年2月21日,由大陸國台辦與新聞辦發表了兩篇對台白皮書,台灣的輿論界掀起一陣對於中共對台白皮書的討論與報導,兩岸關係的議題也倍受關注。在此,本研究希望能藉由中共發表兩次對台白皮書為研究時間始點,並使用內容分析法,研究《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等三大報社論針對兩岸關係的篇數、標題、立論觀點、統獨偏向及稱呼兩岸用語之差異。 研究發現,對兩岸議題著墨較多的報業,統獨偏向的立場也較為明顯。《自由時報》社論的篇數一直是最多的,甚至是其他兩報的兩倍,《自由時報》的統獨偏向也是最偏獨立。至於,《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兩報的統獨立場相近,社論篇數也相近。 社論標題方面,從1993年到2000年,社論標題主角都回歸以「台灣」優先,只有最偏統一的《中國時報》還以「兩岸」優先。由於2000年新政府執政,因此三大報提及「新政府」的比例大幅增加。標題主題方面,2000年三大報對於兩岸議題較少以國際觀點來談,也較少以兩岸歷史淵源來談,而較關注主權議題、國家安全以及台灣人民自決。 社論立論觀點方面,1993年,「兩岸經貿交流」、「兩岸主權議題」是三大報社論常用的立論觀點,然而在比例上,《聯合報》、《中國時報》比較偏統一的報業最關注「兩岸經貿交流」,《自由時報》比較偏獨立的報業卻最關注「兩岸主權議題」。2000年,「兩岸經貿交流」、「兩岸主權議題」還是三大報社論常用的立論觀點,然而在比例上,統獨偏向是中立稍偏獨立的《中國時報》還是最關注「兩岸經貿交流」,而統獨偏向中立較偏獨立的《聯合報》以及最偏獨立的《自由時報》卻最關注「兩岸主權議題」。更值得關注的是,當比較偏獨立的《聯合報》、《自由時報》都關注「台海安全情勢」的同時,立場最不偏獨立的《中國時報》卻關切「兩岸歷史淵源」。 社論稱呼兩岸用語,2000年,三大報的統獨偏向都往獨立移動,因此,稱呼「中共」的比例減少。《聯合報》、《自由時報》常稱對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時報》則常稱對岸為「中國」。三大報在2000年還是最常稱呼「台灣」,但是其次就是稱呼「中華民國」、「我國」以及「台灣共和國」,可以發現國與國的思維更加明顯,而國共關係的思維較為減少。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聯合報》社論的統獨偏向與《中國時報》相近,《中國時報》不論在1993年或2000年都比《聯合報》偏統一。《聯合報》、《中國時報》與當權者的關係,由於《中國時報》與當權派的關係較《聯合報》良好,雖然《中國時報》的統獨立場比《聯合報》還偏統一,《中國時報》卻不像《聯合報》被貼上「親中共」的標籤。若硬要貼上統派標籤只要《聯合報》被歸類至統派媒體,《中國時報》也應該在列。但是在1992年底大規模的退報運動當中,《聯合報》、《中國時報》都同樣報導大陸官方談話,卻只有《聯合報》遭抨擊是「中共的傳聲筒」。本研究發現《聯合報》與《中國時報》有相近的兩岸統獨立場、同樣的報導卻有不同的際遇,極重要的關鍵是報社與當權者的關係。

Page generated in 0.01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