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海峽兩岸經貿交流與臺灣地區安全之研究李茂鑫, LI, MAO-X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對台灣地區安全之影響,並評估大陸經貿政策之利弊得失,進而提出未來政策定向選擇的建議,俾做為今後謀求因應之參考。論文計六章、十九節,約九萬字。
茲就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介紹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研究限制與資料來源,以及論文的組織與架構。
第二章則採歷史研究途徑 (Historical Approach)。依時序回顧1949年?1978年,30年之間,大陸與台灣兩政治實體在不同經濟體制下,所展現出來的經貿政策差異,並將雙方獲致的成果做一扼要之比較,以判定雙方制度的優劣;同時亦將其做為1979年之後,雙方經貿交流蓬勃發展的背景資料。
第三章針對中共經濟改革的理論、措施和政策取向,以及台灣面臨國際政經情勢挑戰下,所激發出的互動誘因,做一綜合性觀察,並探索雙方經貿政策的演進。最後將多年來兩岸經貿交流的成果加以彙整分析,以了解兩岸經貿活動的成長狀況及其呈現的特徵。
第四章,由中共經貿動機之背後尚摻雜著複雜的政治因素切入,分析經貿交流對台灣地區安全所可能造成的影響。闡明經貿活動往往是中共經貿統戰的代名詞,經常被中共做為統戰策略加以靈活運用。因此,在政治上未達互信合作階段之前,貿然擴大經貿交流,不啻為台灣製造一個深懷敵意的經濟競爭對手,同時亦有加速中共國防現代化建設,提升對台實施經濟制裁之虞,從而迫使我方付出慘痛代價,甚至危及國家安全、社會安定與全民福祉。
第五章則從公共政策角度,對大陸經貿問題予以研析,再將大陸經貿政策加以歸納整理後,依政策層次及執行層次二方面分別評估政策的利弊得失,最後提出存活理論 (The Theory of Viability),說明政府如何利用該理論模式的精神,做為未來釐定大陸經貿政策時的定向參考,進而改善國家的生存條件,謀求國家的長治久安。
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第一節總結說明中共雖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力圖塑造開明穩定的形象,但除了改革開放的內容外,尤須注意其整體政經結構的持續性。因此,政府對兩岸經貿關係的擴大與否,應以國家安全為首要的政策考量;第二節則針對未來情勢發展所可能引發國家安全上的顧慮,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決策者未雨綢繆、及早規劃。
|
2 |
國輪國造 戰後台灣造船業的發展林本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旨探討造船技術知識在產業的滲透性,造船業發展的角色及其與政府、航運的互動關係。除前言與結論外,共分為三章。第二章為戰後台灣造船經營,重點在於探討戰後接收台灣造船業恢復舊有能力、協調貸款,協助修造船舶,航業危機影響經營方式,以及內部經營管理的弊病所在以及探討內部管理一系列改革方案,台船在戰後進行重建,籌措資金及人事、物料與財務管理,運用數據進行管理,改變以往忽視細節,憑藉本身經驗完成工作,造成管理未上軌道情形。
第三章為造船計劃的萌芽、中挫與調整,詮釋造船計劃政策形成過程、中挫與結果。經濟官僚又是如何藉由外資引進造船技術,以及經濟官僚如何訂定政策有效轉移造船技術與管理觀念,且造船業如何受到政治影響、工業環境以及國際航運景氣變化這些條件的制約。
第四章為重新尋找技術合作的夥伴,造船業發展基礎為船型設計、機材自製,需要高度技術能力,管理階層向外尋找技術資訊,伴隨建廠過程對於外來技術資訊的搜羅與吸收,調整若干制度機制,透過現場實作經驗將技術知識內化生根,解決船廠實際作業問題,進而估算作業成本,建構台日經濟交流的立體歷史圖像。
|
3 |
對外關係的國內根源:兩岸經貿交流中的利益、符號與威脅 / Domestic Roots of Foreign Relations: the Interests, Symbols, and Threats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Exchanges陳映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兩岸關係既是臺灣最重要的對外關係,也是支配臺灣內部政黨競爭、統獨認同與利益配置等政治議題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可喻,然而,臺灣民眾面對兩岸相關議題,時常面臨理性與感性的抉擇,「理性自利」觀點認為利益極大化是選擇時的衡量準則;「感性認同」觀點則主張情感認同等符號才是決定態度的關鍵。本研究使用2008年、2009年、2012年與2013年的民意調查資料,從「理性自利」、「感性認同」與「威脅認知」三個面向切入,追蹤與探析臺灣民眾如何評估兩岸經貿交流所帶來的利益,以及此經濟利益評估對於臺灣民眾的「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與「統獨立場」的影響,並進一步剖析臺灣民眾的兩岸經貿交流立場與影響因素。研究結果發現,臺灣民眾對於兩岸經貿的整體與個體利益評估不同,且利益評估確實影響了臺灣民眾的「臺灣人/中國人認同」、「統獨立場」與「經貿立場」,認為利益變差者傾向認同臺灣人、臺灣獨立,認為利益變好者傾向認同中國人與都是、維持現狀與統一。此外,臺灣民眾具有以大我為優先的傾向,整體利益的好壞是決定其經貿立場的關鍵,認為有利於整體即支持開放,若有害於整體則支持緊縮。然而,臺灣民眾與中國大陸日益疏離的趨勢並未出現改變,因為政黨認同、臺灣人/中國人認同、統獨立場等感性因素,以及威脅感受,對於臺灣民眾的兩岸議題立場抉擇仍具有顯著影響力。因此,本研究認為「理性自利」雖然看似能引導臺灣的兩岸議題民意結構,但「感性認同」與「威脅認知」或許才是左右臺灣民眾態度的真正關鍵,也是造成臺灣民意對中國大陸愈趨「疏離」態勢的根本原因。
|
4 |
一九八七年以後台海兩岸民間交流之研究 / A Study on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since 1987李孟勳, Li, Meng Hs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日政府開放一般民眾赴大陸探親, 阻絕將近四十 的
台海兩岸人民打破以往的限制, 開始展開正式的交往, 兩岸關係邁入民間
交流的階段。但是, 由於台海兩岸處於長期的分裂狀態, 加上彼此的歷史
恩怨和意識型態上的差異, 雙方在政治、經濟、社會制度也朝不同的方向
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 民間交流是消弭雙方認知差距、形成共識的首要工
作, 更是岸邁向未來統一的必經階段; 易言之, 在目前兩岸官方仍處於敵
對的狀態, 民間所展開的經貿、文教各項交流如果能產生良好的互動情
形, 將形未來兩岸政治統合的助力, 亦就是西方學者所說的「擴散」(
spill-over效果。本論文即是在探討近五年來民間所展開之各項交流是否
已產生上述之「擴散」功用, 亦就是說, 民間交流對兩岸關係的發展產生
何種程度的響。並且加以檢討民間交流之各項問題與限制, 藉以了解兩岸
民間在交流中所扮演之角色、地位, 及其所能發揮之空間。因此, 本論文
將透過近五年來兩岸民間之經貿、社會文教各項交流之際概況及官方所制
定之相關政策與措施之歸納整理, 以便對於上述問題有所了解。本論文共
分為五章十六節及結論, 共十餘萬字。第一章為緒論, 主要是就研究動機
、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範疇及研究資料做一描述。第二章: 分別從國際
外環境、台海兩岸政治態度與立場的轉變、民間方面的衝擊等三方面去探
討促成兩岸民間交流之背景因素。第三章: 主要是歸納整理近五年來兩岸
經貿交流之相關政策、措施及實際交流情形, 並探討其相關問題及限制。
第四章: 主要是歸納整理近五年來兩岸社會文教交流之相關政策、措施及
實際交流情形, 並探討其相關問題。第五章: 將近五年來之民間交流正負
面問題做一省思, 並探討其和兩岸關係發展之互動情形。結論: 將本論文
之研究所得做一歸納整理, 並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提出建議與展望。
|
5 |
《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統獨偏向與立論觀點之比較-以中共1993年與2000年兩次對台白皮書為例林毓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在1993年8月31日與2000年2月21日,由大陸國台辦與新聞辦發表了兩篇對台白皮書,台灣的輿論界掀起一陣對於中共對台白皮書的討論與報導,兩岸關係的議題也倍受關注。在此,本研究希望能藉由中共發表兩次對台白皮書為研究時間始點,並使用內容分析法,研究《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等三大報社論針對兩岸關係的篇數、標題、立論觀點、統獨偏向及稱呼兩岸用語之差異。
研究發現,對兩岸議題著墨較多的報業,統獨偏向的立場也較為明顯。《自由時報》社論的篇數一直是最多的,甚至是其他兩報的兩倍,《自由時報》的統獨偏向也是最偏獨立。至於,《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兩報的統獨立場相近,社論篇數也相近。
社論標題方面,從1993年到2000年,社論標題主角都回歸以「台灣」優先,只有最偏統一的《中國時報》還以「兩岸」優先。由於2000年新政府執政,因此三大報提及「新政府」的比例大幅增加。標題主題方面,2000年三大報對於兩岸議題較少以國際觀點來談,也較少以兩岸歷史淵源來談,而較關注主權議題、國家安全以及台灣人民自決。
社論立論觀點方面,1993年,「兩岸經貿交流」、「兩岸主權議題」是三大報社論常用的立論觀點,然而在比例上,《聯合報》、《中國時報》比較偏統一的報業最關注「兩岸經貿交流」,《自由時報》比較偏獨立的報業卻最關注「兩岸主權議題」。2000年,「兩岸經貿交流」、「兩岸主權議題」還是三大報社論常用的立論觀點,然而在比例上,統獨偏向是中立稍偏獨立的《中國時報》還是最關注「兩岸經貿交流」,而統獨偏向中立較偏獨立的《聯合報》以及最偏獨立的《自由時報》卻最關注「兩岸主權議題」。更值得關注的是,當比較偏獨立的《聯合報》、《自由時報》都關注「台海安全情勢」的同時,立場最不偏獨立的《中國時報》卻關切「兩岸歷史淵源」。
社論稱呼兩岸用語,2000年,三大報的統獨偏向都往獨立移動,因此,稱呼「中共」的比例減少。《聯合報》、《自由時報》常稱對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時報》則常稱對岸為「中國」。三大報在2000年還是最常稱呼「台灣」,但是其次就是稱呼「中華民國」、「我國」以及「台灣共和國」,可以發現國與國的思維更加明顯,而國共關係的思維較為減少。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聯合報》社論的統獨偏向與《中國時報》相近,《中國時報》不論在1993年或2000年都比《聯合報》偏統一。《聯合報》、《中國時報》與當權者的關係,由於《中國時報》與當權派的關係較《聯合報》良好,雖然《中國時報》的統獨立場比《聯合報》還偏統一,《中國時報》卻不像《聯合報》被貼上「親中共」的標籤。若硬要貼上統派標籤只要《聯合報》被歸類至統派媒體,《中國時報》也應該在列。但是在1992年底大規模的退報運動當中,《聯合報》、《中國時報》都同樣報導大陸官方談話,卻只有《聯合報》遭抨擊是「中共的傳聲筒」。本研究發現《聯合報》與《中國時報》有相近的兩岸統獨立場、同樣的報導卻有不同的際遇,極重要的關鍵是報社與當權者的關係。
|
Page generated in 0.016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