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5
  • 5
  • 4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參與式民主──台灣地區選民投票參與之理性行為研究

林一民, LI,YI-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治參與的問題, 一直是民主理論中各家爭議不休的焦點; 而參與式民主理論的主張 , 無論在理論上或現實中, 亦有其參與上「質」與「量」的兩難困境。因此, 從參與 者的角度來探析此一問題, 應是合理的方式之一。何錶投票參與是參與式民主運作中 最重要的一環, 所以選民投票參與行為乃成為學者研究政治參與時所不可或缺要項。 本文研究目的即於應用理性抉擇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 以探討臺灣地區選民 投票參與行為。一方面著重於選民理性投票模型的理論分析, 另一方面亦從事理論驗 證工作; 嘗試尋求具解釋力的變項, 以建構一較能解釋臺灣地區選民長期投票行為的 理性模型。 理性投票理論主要承襲Downs-Tullock(1957,1968)、Riker Ordeshook(1968) 和Fer- john-Fiorina(1974)等三個主要理論途徑而發展。其研究重點依分析層次可區分為: 探討個人投票或不投票之理性計算模型與探討投票率之理性行為模型。至今理論建構 已愈趨完整, 同時亦獲得充分經驗事實的支持, 對於選民投票行為具有很高的解釋力 。 應用此一分析傳統, 我們著重於探討投票率之理性行為模型。研究發現: 無論是在增 額區域立委或縣市長選舉方面, 均具有相當的解釋力; 同時隨著國內政治、社會、經 濟環境的發展變遷, 此一趨勢愈為明顯。其中尤以最近一次選舉(78 年),大體均能驗 證理性模型的假設。此一研究結果, 相信對國內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必有相當的助益 。
2

對外關係的國內根源:兩岸經貿交流中的利益、符號與威脅 / Domestic Roots of Foreign Relations: the Interests, Symbols, and Threats of Cross-Strait Economic Exchanges

陳映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兩岸關係既是臺灣最重要的對外關係,也是支配臺灣內部政黨競爭、統獨認同與利益配置等政治議題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可喻,然而,臺灣民眾面對兩岸相關議題,時常面臨理性與感性的抉擇,「理性自利」觀點認為利益極大化是選擇時的衡量準則;「感性認同」觀點則主張情感認同等符號才是決定態度的關鍵。本研究使用2008年、2009年、2012年與2013年的民意調查資料,從「理性自利」、「感性認同」與「威脅認知」三個面向切入,追蹤與探析臺灣民眾如何評估兩岸經貿交流所帶來的利益,以及此經濟利益評估對於臺灣民眾的「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與「統獨立場」的影響,並進一步剖析臺灣民眾的兩岸經貿交流立場與影響因素。研究結果發現,臺灣民眾對於兩岸經貿的整體與個體利益評估不同,且利益評估確實影響了臺灣民眾的「臺灣人/中國人認同」、「統獨立場」與「經貿立場」,認為利益變差者傾向認同臺灣人、臺灣獨立,認為利益變好者傾向認同中國人與都是、維持現狀與統一。此外,臺灣民眾具有以大我為優先的傾向,整體利益的好壞是決定其經貿立場的關鍵,認為有利於整體即支持開放,若有害於整體則支持緊縮。然而,臺灣民眾與中國大陸日益疏離的趨勢並未出現改變,因為政黨認同、臺灣人/中國人認同、統獨立場等感性因素,以及威脅感受,對於臺灣民眾的兩岸議題立場抉擇仍具有顯著影響力。因此,本研究認為「理性自利」雖然看似能引導臺灣的兩岸議題民意結構,但「感性認同」與「威脅認知」或許才是左右臺灣民眾態度的真正關鍵,也是造成臺灣民意對中國大陸愈趨「疏離」態勢的根本原因。
3

理性、制度與結構:胡錦濤對台政策的新制度主義分析

張宇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兩岸關係研究除了在方法論、理論概念層面中出現「宏觀結構」與「微觀理性」的衝突外,針對兩岸的交流互動的發展模式、政策動力、具體影響又衍生出「國家中心」與「社會中心」的爭議。這使得學術社群在解釋胡錦濤對台政策的內內容,出現了「蕭規曹隨」與「制度創新」以及「政治主宰」與「經濟誘導」等兩組對立的問題群組。 為了從方法論上建構研究分析的新框架,處理「理性與結構」的衝突,本研究採取「歷史制度主義」的認知觀點,假設「胡錦濤的理性抉擇及其政策行動,是鑲嵌於歷史情境與結構轉型的系絡內容中」。這意味胡錦濤的對台政策並非是在憑空與任意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其理性抉擇是歷史情境與結構轉型下的產物,具有「情境理性」的屬性。更重要的是,結構轉型的過程與內容,不僅提供對台政策作為的「初始條件」,也產生了「路徑依賴」的變遷與發展軌跡。 此外,中共對台政策固然有其合法性的政治邏輯與前提,但是不能忽略經濟社會因素對於政策產出的輔助性、補充性的思維;經濟社會的誘因功能雖然促成兩岸關係的互賴整合,卻難以取代國家權力的主導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對台政策的分析,不可能孤立或外在於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社會發展脈絡中,應當與改革開放以來的整體規劃互為接軌。因此,「國家統合主義」的思維提供了本研究理論的切入點換言之。
4

俄羅斯內外在環境因素對俄中貿易之影響 / Russi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influence on Russian-Sino trade relationship

楊銘源, Yang, Ming 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的俄羅斯聯邦成立以來,不論俄美或者是俄歐的經貿關係都遠比俄中的經貿關係來得重要,但是,俄羅斯政府卻一再地透過公開宣示要盡力發展同中國間的經貿關係,並且雙方的領導人、政府高層每年還定期會晤來商討相關的事宜。所以,俄中經貿關係的研究就顯得有其重要性與時代性,尤其是俄羅斯聯邦成立之初,在國外不僅面對西方國家有意的圍堵;國內還面臨了嚴重的經濟挫敗與政治亂局,使得俄羅斯必須選擇其他對她可能有幫助的國家,而這也突顯了俄羅斯在俄中經貿關係的發展中是扮演著主導的地位。因此,本論文旨在探討俄羅斯內外在的環境因素對俄中經貿關係的影響,並且從俄羅斯的觀點來探討她的的決策過程。   本論文認為:獨立後的俄羅斯所面臨的國際局勢已非過去兩極化的國際體系,在無法完全得知西方國家對於新的俄羅斯所採取的態度情況下,俄羅斯唯有在維護其國家尊嚴與利益的前提,選擇可以令其經濟復甦的政策。由此原始命題可以演繹下列三個邏輯命題:(一)面對美國主導的北約東擴的潛在性威脅,以及西方國家對於經援俄羅斯的態度總是百般刁難、口惠而實不至,造成俄羅斯聯合與她友好的中國,並調整其決策目標取向。(二)在經濟改革上遭到了重大的打擊,並因為外交上的的挫敗所引起的政治上的鬥爭,使得俄羅斯領導階層意識到必須要改變其原本合作的對象,轉而與有共同利益的中國發展政治與經濟的關係。(三)現實上,西方國家已非完全可以信任的合作夥伴,所以,俄羅斯便傾向於選擇在歷史上與情感上較能與自己合作的中國。   上述的三個子命題構成本論文的主要核心論點,第壹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文獻回顧、研究途徑與架構。第貳章:理性抉擇之檢析,這一章主要為討論理性概念之發展與在「理性抉擇典範」下發展的幾個主要的理論,以及理性抉擇在國際關係上的分析運用。第參章:為國際環境因素的分析,這一章主要為分析俄羅斯在這一段期間所面臨到的國際環境因素對她所造成的影響,包括經濟、政治與戰略等層面的衝擊。第肆章:為國內環境因素的分析,這一章主要為分析俄羅斯在這一段期間所面臨到的國內環境因素對她所造成的影響,包括經濟改革挫敗、政治上府會的鬥爭與俄屬遠東地區開發等因素的互動關係,第伍章:為俄中經貿關係發展的前景,這一章主要為探討前面兩章對於俄中經貿關係發展所造成的影響,並對於俄中經貿關係發展的前景做了一番期許與建議。第陸章結論。 / Even though Russian government always openly declarethat they will develop trade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and both of their leaders set a date to discuss thease matters. Since Russian Federation were founded, Russian-U.S. and Russian-E.U.’s trade relationship were been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Russian-Sino trade relation. So, research of Russian-Sino trade relationship has it’s significance and urgency. Especially when Russian Federation were established. Externally the Federation face with western countries’ block, internally, they face serious economical failures and chaotic political situations, which force Russia to search for potential aid. Such situation appear that Russia play the leading role in Russian-Sino trade relation.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purporting the discussion of Russi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and it’s influence on Russian-Sino trade relation. Also from Russia’s point of view to discuss their decision-making process.   Unlike the past polarization world, this thesis consider that after Russia’s independence, Russia faced a new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unknown to western countries’ policy, Russia have to preserve their national majesty and interests, to choose relevent policy in order to revive their country. From this original topic, I’ll deduction the following three logically propositions: (1) Due to U.S. led NATO expansion eastward, and western countries’ unfriendly manner to aid Russia. Russia ally with their friendly neighborhood-China. Then, Russia will adjust their decision objective. (2) Russia suffered serious economic downturn during “Shock Therapy”, and political conflict caused by Russia’s diplomatic failures. Russia’s leading class realized that they must change strategic partners. Provid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would be a better choose for Russia, as they have common interests. (3) Russia tend to choose China, due to historical and emotional factors, as they can't completely trust western world.   These three logically propositions above are core topic of this thes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se three points, the thesis will be discussed in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it’ll explain the purpose, scope and approaches of this study. Chapter two, an analysis of rational choice, will discuss the concept of ration and some major theories under “rational choice paragon” which analyze 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Chapter three an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onditions. This chapter will discuss economical, political, strategic problem it given the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hapter four an analysis of domestic environment. This chapter analyze the changing domestic conditions including failure of its economical reform and political instability. Chapter five outlook of Russian-Sino trade relationship, this chapter provide an insight outlook of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Russian-Sino trade relations. Chapter six conclusion.
5

選舉制度與競選策略的研究-一個空間理論的分析 / Electoral Systems and Campaign Strategies - A Spatial Analysis

許超俊, Sheu, Chau Jiun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旨在以空間理論的方法,探討選舉制度與競選策略的關係。即是以形式化的演繹方法,討論候選人或政黨在不同的選舉制度下,各種策略的選擇會導致何種結果,從而推論出候選人或政黨所應採行的最適策略。全文共有五章,分別略述如下:   第一章導論,第一節介紹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節介紹研究的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則是選舉制度,競選策略與空間理論基本模型的說明。   第三章討論單一選區制下候選人的競選策略,包括多數決的二人爭一席模式,相對多數決的多人爭一席模式,與絕對多數決二段投票制。   第四章討論非單一選區制下的政黨競選策略,包括頓特最高平均數法名單比例代表制,單記可讓渡投票制,與單記非讓渡投票制。   第五章結論,第一節總節主要的研究結果,第二節則提出研究的限制與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17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