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以、阿衝突與和解的過程 / The Arab-Isreali Conflict and the Process of Reconciliation

以、阿問題是一長久、複雜的歷史問題。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衝突的持續除了造成中東地區內各國傷亡以及軍事、經濟上的損失外,更一度幾乎引發美、蘇之間的緊張與對立。此一時期,美國歷任總統均企圖解決以、阿衝突,締造以、阿和平;但是因為美國對以色列戰略關係的考量,並由於以、阿問題牽涉的範圍與層面過於複雜,締造以、阿全面和平的目標遂在種種限制的情形下予以縮減,因此達成了以、埃和平。以、埃和約的締結雖然防止了中東地 區再度爆發大戰的可能性,但是八十年代雷根政府任內,美國因為在黎巴嫩失敗的挫折,逐漸對以、阿衝突的議題傾向疏離的態度。此時,此一議題以不復是美國政策中的優先考慮,以、阿和平進程也進入遲滯階段,形成一種不戰、 不和(no war, no peace)的狀態。和平的遲滯直至八十年代末期才出現轉機。一九八七年年底佔
領區巴勒斯坦人暴動事件(Intifada; Palestinian Uprising)的爆發使久
遭忽視的以、阿 議題再度獲得世人關注,並創造了必須解決以,阿問題的迫切性;布希政府的政策走向,以及九十年代初期波斯灣戰爭以後的形勢,均提供以、阿雙方解決衝突的契機;因此在美國的主導下,衝突相關各國於一九九一年年底於馬德里參加中東和會,展開雙邊的直接談判。由於以、阿雙方的不信任並非一夕可以破解,因此和會的進展並不順利。歷經數年的折衝與妥協,以、約和平與以、 巴和平已有長足的進展;以、敘之間的談判也見有突破,以、阿和平進程發展至今已到達關鍵性的階段(一九九六年以色列與巴人自治當局將針對佔領區的歸屬與最終地位展開談判); 然而以哈瑪斯(Hamas)組織為主的激進派系為阻撓和平進程,對以色列發動一連串恐怖暴力事件,特別是一九九六年二月底至三月間密集的自殺式攻擊,除引起以色列人民對和平進程產生不滿與質疑外,此種情勢也已對以色列總理裴瑞斯欲角逐下一任總理的目標構成嚴重的挑戰。裴瑞斯能否順利當選實攸關中東和平的進程;若由主張安全至上、拒絕讓地
謀和、反對巴人建國的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當選,和平進程恐
將增添不利之變數。
就本論文結構而言,分為六章十八節,茲摘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概述研究動機、目的、方法、架構、與限制。
第二章:以、阿衝突的源起。針對錫安主義(Zionism)的興起、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之政策、以色列建國、到蘇伊士運河危機等事件,作背景的陳述與解釋。
第三章:美國的中東政策:1967-1988年。以美國歷任總統(自詹森時期到雷根時期)對中東和平的政策與努力為主,描述其態度與作法、成就與限制。 第四章:中東和會形成背景之探討。以三個因素解釋中東和會的成因:
(一)國際環境的轉變與布希時期的政策。
(二)波斯灣戰爭的影響及衝突相關各國態度的轉變。
(三)佔領區巴人暴動事件的影響。
第五章:中東和會的經過與發展。探討中東和會前十輪談判的經過、以、巴奧斯陸祕密談判與以、巴自治協議實行的現況。 重心置於以、巴談判的進展,也附帶介紹以色列與約旦、敘利亞之間的和平進展。
第六章:結論。就論文作一總結,並提出研究心得。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2605
Creators張聖祺, Chang, Sheng-Chi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