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Tagged with
  • 6
  • 6
  • 6
  • 6
  • 4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以、阿衝突與和解的過程 / The Arab-Isreali Conflict and the Process of Reconciliation

張聖祺, Chang, Sheng-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阿問題是一長久、複雜的歷史問題。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衝突的持續除了造成中東地區內各國傷亡以及軍事、經濟上的損失外,更一度幾乎引發美、蘇之間的緊張與對立。此一時期,美國歷任總統均企圖解決以、阿衝突,締造以、阿和平;但是因為美國對以色列戰略關係的考量,並由於以、阿問題牽涉的範圍與層面過於複雜,締造以、阿全面和平的目標遂在種種限制的情形下予以縮減,因此達成了以、埃和平。以、埃和約的締結雖然防止了中東地 區再度爆發大戰的可能性,但是八十年代雷根政府任內,美國因為在黎巴嫩失敗的挫折,逐漸對以、阿衝突的議題傾向疏離的態度。此時,此一議題以不復是美國政策中的優先考慮,以、阿和平進程也進入遲滯階段,形成一種不戰、 不和(no war, no peace)的狀態。和平的遲滯直至八十年代末期才出現轉機。一九八七年年底佔 領區巴勒斯坦人暴動事件(Intifada; Palestinian Uprising)的爆發使久 遭忽視的以、阿 議題再度獲得世人關注,並創造了必須解決以,阿問題的迫切性;布希政府的政策走向,以及九十年代初期波斯灣戰爭以後的形勢,均提供以、阿雙方解決衝突的契機;因此在美國的主導下,衝突相關各國於一九九一年年底於馬德里參加中東和會,展開雙邊的直接談判。由於以、阿雙方的不信任並非一夕可以破解,因此和會的進展並不順利。歷經數年的折衝與妥協,以、約和平與以、 巴和平已有長足的進展;以、敘之間的談判也見有突破,以、阿和平進程發展至今已到達關鍵性的階段(一九九六年以色列與巴人自治當局將針對佔領區的歸屬與最終地位展開談判); 然而以哈瑪斯(Hamas)組織為主的激進派系為阻撓和平進程,對以色列發動一連串恐怖暴力事件,特別是一九九六年二月底至三月間密集的自殺式攻擊,除引起以色列人民對和平進程產生不滿與質疑外,此種情勢也已對以色列總理裴瑞斯欲角逐下一任總理的目標構成嚴重的挑戰。裴瑞斯能否順利當選實攸關中東和平的進程;若由主張安全至上、拒絕讓地 謀和、反對巴人建國的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當選,和平進程恐 將增添不利之變數。 就本論文結構而言,分為六章十八節,茲摘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概述研究動機、目的、方法、架構、與限制。 第二章:以、阿衝突的源起。針對錫安主義(Zionism)的興起、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之政策、以色列建國、到蘇伊士運河危機等事件,作背景的陳述與解釋。 第三章:美國的中東政策:1967-1988年。以美國歷任總統(自詹森時期到雷根時期)對中東和平的政策與努力為主,描述其態度與作法、成就與限制。 第四章:中東和會形成背景之探討。以三個因素解釋中東和會的成因: (一)國際環境的轉變與布希時期的政策。 (二)波斯灣戰爭的影響及衝突相關各國態度的轉變。 (三)佔領區巴人暴動事件的影響。 第五章:中東和會的經過與發展。探討中東和會前十輪談判的經過、以、巴奧斯陸祕密談判與以、巴自治協議實行的現況。 重心置於以、巴談判的進展,也附帶介紹以色列與約旦、敘利亞之間的和平進展。 第六章:結論。就論文作一總結,並提出研究心得。
2

八0年代巴解外交政策轉變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n the transition of PLO's foreign policy in 1980s

薛婉凌, Shiue, Angela W. L.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列建國迄今四十五年以來,甚至更早以前,巴勒 直是中東和平未能達成 之關鍵之一,而中東的戰略地 _和平與世界和平息息相關。因此為著世界 和平,巴勒 o妥善的解決。巴勒斯坦問題除了直接關係猶太人及巴 鴷□ 撉□唭B國家而言都休戚相關。本文旨在自巴勒斯 □-巴解--的立場出發 ,將其外交政策之轉折做為研究 珓炯e穿整個決策過程。首先本文對巴勒 斯坦問題之源 齱A其中並闡述當今之巴勒斯坦問題與巴人建國權利問 C而 巴解正是領導巴人爭取建國權利的組織。本文接著 峖芋B發展、及其內部 結構做一描述。巴解在一九六四 |年獲得阿拉伯國家承認其為巴人唯一合 法代表,其由 ㄗt組成,因派系間缺乏共識,因此組織本身的生存為 e之 先決問題,加上巴解並無固定據點,又無固定財政 坌O其組織分裂性之外 的一大特徵。在此種特性下,巴 甈F策,實則為當時所處內外環境情勢之 反映。本文先 鴾皒悁菑@九六四年以來對外政策的發展做一回顧,次 筍 □衧偶g緯,找出八0年代之中,巴解在外交政策上 禸銵C同時並自國際 環境、國內環境及決策機器本身等 @改變之原因。另外再進一步探討目前 情勢中可能使巴 o生變化的因素。本文雖擇題為研究巴解外交政策於八 M 實則藉對此轉變關鍵之探討,發現巴解所處內外環境 颩y跡為本文另一重 點。而預測巴解未來外交政策之可 筒Z問題之解決提出建議方案,則是本 文希望做出的貢獻。
3

約旦與中東和平衝突之研究(1980-2002)

陳妍孜, Chen, Yen-tz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約旦哈什米王國曾為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一部份,建國至今五十餘年,哈什米王族為先知穆罕默德的後代。約旦對外政策深受領導人風格、其他大國態度、地緣因素以及約旦本身國內因素所影響。本文乃針對在以色列與阿拉伯的和平衝突情勢,如何影響約旦的對外政策走向加以分析,並探討約旦在中東和平進程裡所扮演的角色。全文共分六章十九節,緒論部分陳述本文之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限制。本論部分就一九八0年代、波斯灣戰爭、一九九0年代,以及胡笙國王去世後的約旦外交政策之變化加以敘述與分析,並將研究心得整理、分析並條列於結論之中。 / The 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 has been built since 1950, this place was originally a part of Ottoman Empire, and the Hashemite royal family is descends from Prophet Mohammed. Jordan’s foreign policy was affected by the characteristic of her leadership, attitude from powerful states, and domestic problem. This thesis focuses on Jordan’s foreign policy, which is effect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srael and the Arab states, analyzing Jordan’s role in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 There are totally 6 chapters, which are composed of 19 sections. I describe my ambition, goals, methods and limitation of this study before the main thesis. In the main thesis, I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changes of Jordan’s foreign policy during 1980s, the period during Gulf War, the peace process in 1990s, and the era after King Hussein died. In the last chapter,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gether with the conclusion.
4

巴解恐怖主義之研究

劉壽軒, LIU, SHOU-X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五章十節,約九萬字,合為一冊。 第一章 導論。包括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及國際恐怖主義的一般概念。 第二章 巴解恐怖主義的社會基礎。就本世紀統治巴勒斯坦的四個不同政權,在安全 、政治拉攏、及投資三方面政策所表現的人口變遷與社會分合敘述之。 第三章 巴解恐怖主義的發展。分析巴解的恐怖組織及巴解恐怖主義的演變。 第四章 巴解恐怖主義與國際政治。就巴解的外在關係及聯合國的討論兩項敘述之。
5

以阿衝突與美蘇中東政策之研究

章計平, Zhang, Ji-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導論:說明以阿衝突產生的背景。 第二章討論以阿雙方的一般戰略想法,為見解部份。 第三章闡述當前仍舊存在的衝突,如巴勒斯坦建國、難民等問題,為事實部份。 第四、第五章則分別對美蘇的中東利益,以阿雙方對美蘇中東政策的影響及現階段的 美蘇中東政策加以研討。 第六章為結論部份,除對全文作一總結外,並試對中東之未來及和平能否獲致作一前 瞻性的預測。
6

美國柯林頓政府推動以巴和平進程之研究(1993-2001)

林俊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47年11 月29日聯合國通過第181號決議案,將巴勒斯坦分割給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從此造成中東地區的紛爭。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介入中東地區,歷任杜魯門、艾森豪、甘迺迪、詹森、尼克森、福特、卡特、雷根、布希及柯林頓等10任美國總統介入中東事務,其中以艾森豪總統1957年提出的艾森豪主義、1967年詹森總統發表的中東五點和平原則、1969年尼克森總統的羅吉斯計畫及1973年季辛吉的穿梭外交、1978年卡特總統的大衛營協議、1982年雷根總統的雷根計畫、1988年國務卿舒茲發表的舒茲和平計畫等中東和平政策最具代表性,但是都無法促成中東地區的和平。 1991年冷戰結束,蘇聯瓦解,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強國,良好的國際環境,美國中東能源的需求、柯林頓個人政績的追求等因素,促使柯林頓政府接續布希政府的馬德里和會積極介入中東地區推動以巴和平進程,期間美國以「胡蘿蔔與大棒」、「以土地換和平」為策略,促使以巴雙方於1993年9月13日簽訂「以巴自治協議」、1994年5月4日簽訂「開羅協議」、1995年9月28日簽訂「塔巴協議」、1997年1月15日簽訂「希布倫協議」、1998年10月23日簽訂「畏河協議」及1999年9月5日簽訂「夏姆錫克協議」等6項協議;當然,柯林頓政府不願意也不能夠對以色列施加足夠的壓力、以及以巴和談是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最後導致談判問題過於繁多、大衛營談判無果而終也與柯林頓總統任期即將結束有關等因素,致使以巴無法達成永久和平。 本論文共分六章,茲將其內容分述如下: 一、第一章為導論,主要介紹本文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研究範圍與所遭遇的限制,並說明資料的來源等。 二、第二章為美國中東和平政策之回顧,以時間區分為四階段,1947年至1966年為第一階段;1967年至1972年為第二階段;1973年至1981年為第三階段;1982年至1992年為第四階段。 三、第三章為柯林頓政府推動以巴和平進程之背景,良好的國際環境為柯林頓政府創造了介入中東和談的契機,接著馬德里和會的召開,美國能源的需求,柯林頓個人的人格特質等因素,讓柯林頓政府得以推動以巴和平。 四、第四章為柯林頓政府推動以巴和平進程之策略與過程,「胡蘿蔔與大棒」、歸返土地換取和平、1993年以巴自治協議、2000年以巴最終和平協議草案,為柯林頓政府推動以巴和平策略與過程。 五、第五章為柯林頓政府推動以巴和平進程之評估,說明柯林頓政府在以巴和平進程的努力中雙方獲得多少成果,政策上有何缺失,並評估面臨的挑戰。 六、第六章為結論。 關鍵詞:柯林頓政府、以色列、巴勒斯坦、以巴自治協議、以巴和平最終協議

Page generated in 0.043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