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基差風險之探討-以Basis Swap為例

西元二零零八年(民國九十七年)發生的全球性金融海嘯在歷史上絕對會是重要的金融事件之一,初期的徵兆點可追溯自二零零七年美國的次貸事件惡化,此次金融海嘯會在何時畫下句點,各領域的大師眾說紛紜:有人聲稱這次金融海嘯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生之最嚴峻的一次,將持續至少四~五年;有人說經濟大蕭條會延宕到二零一零年;樂觀的多頭大師則云今年(西元二零零九年)下半年即可嗅到景氣回春的訊息,然而在我寫這論文時,景氣蕭條的氛圍仍持續瀰漫著。雖然這篇論文並不是要探討這次歷史性金融海嘯的前因後果,但是引發我探討這篇論文主題的基差風險,卻源於美國次貸事件惡化後,金融市場反應的LIBOR 3M與LIBOR 6M間基差報價擴大現象而有所關聯。
本文針對交易室的投資組合中,在利率產品交易裡使用的浮動利率指標(Floating Rate Index),不論是LIBOR 1M、LIBOR 3M、LIBOR 6M或LIBOR 12M,原本用來評價內含這些浮動利率指標產品的曲線(Revaluation Curve)均是由3M Swap Rate (USD LIBOR 3M)市場價格所建構而成;在納入基差因子,實際反映市場基差報價來分別建構不同浮動利率指標交易對應的不同評價曲線,比較納入基差因子前後及模擬各種基差市場價格情境下,對投資組合進行評價的損益差異,來說明忽略基差風險對投資組合的影響程度。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6932214
Creators陳憶芳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1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