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華語人物分類詞之社會文化意涵 / The Social-Cultural Significances of Mandarin Classifiers

華語乃具有「分類詞」的語言,華語人士在溝通時利用分類詞為人物分類,溝通乃人我互動,既是客觀行為,也關涉主觀態度,分類詞的選擇足以顯現華文化的價值觀。華語人物分類詞隨世代推移亦迭有消退與增生反映文化、價值觀的傳統與新變。本論文旨在探討華語人物分類詞的文化意涵,辨明語言表層現象背後的文化深層結構。

本論文的研究議題包括:人物分類詞於固定的形式語意指涉之外,是否有功能意義?如果有功能性意義,華語人士在擇用分類詞指涉人物時社會文化的宰制條件何在?華語人士擇用分類詞指涉人物可表達何種態度、達成哪些溝通目的?世代變遷之下人物分類詞的功能意義是否有變異或變遷?是否有所增長、消退、創用、維持?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有二,一為歷時研究,一為共時研究。歷時研究旨在區辨人物分類詞的種類,說明個別分類詞的意義以及歷代使用情形。共時研究旨在瞭解世代變遷與語言變遷的關連,分辨華人價值觀是否隨時代改變而變動,釐清現代華語人士在指涉人物時擇用分類詞背後的原因,並觀察語言使用情境與分類詞的選擇的關連。歷時研究與共時研究互相對照,以期瞭解分類詞使用的世變,以及分類詞彰顯的華文化價值觀。

歷時研究採文獻蒐集法,利用語料庫檢索上古、中古、近代、現代書面語料之人物分類詞。歷時研究以《上古漢語標記語料庫》、《中古漢語標記語料庫》、《近代漢語標記語料庫》、《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以及素語料庫《古漢語語料庫》為語料來源,耙梳典籍文獻以及歷代辭書,以釐清人物分類詞的詞語來源及指涉意義。歷時研究並探索人物分類詞的種類,以及比較歷史時期與現代時期分類詞的用法、功能之異同增減。歷時研究觀察歷史文獻中顯示人際意義的華語分類詞,分為指涉個體人物的分類詞與指涉群體人物的分類詞,指涉群體人物的分類詞有分為具有社會評價的群體人物分類詞以及顯示社會連結意義的群體分類詞。本研究據余英時(1984)、文崇一(1989)、彭泗清(1993)、傅佩榮(1999)、徐復觀(2003)對華人價值定位的主張,以及楊中芳(1994)、黃光國(1984、1991、1999、2005a、2005b)、危芷芬(2000)對華人的人際關係的看法,以華文化價值觀區分華人評價人物價值的價值維度有六,其中道德維度、知識維度、財富維度以及權勢維度四個維度關涉俗世人物,神聖性則關涉個體之聖俗,集團大我共同性則關乎群體成員之間的聯繫。

共時研究以歷時研究及先導測試(pilot test)為基礎,以探討現代漢語的人物分類詞使用情形。從先導測試得知道德維度、知識維度、財富維度、權勢維度以及神聖性有等級之分,道德及知識維度有正負、高低,財富及權勢維度有多、中、寡及強、中、弱之分,神聖性有高低有無之分,依據維度挑選符合各維度正負、高低、多寡、強弱趨向的人物名詞。本研究亦經由先導測試取捨要測試的人物分類詞,由先導測試發現有些人物分類詞為晚近才成為人物分類詞如「坨」,便納入研究。此外,依據陳志信(1997)、黃光國(1984、1991、1999、2005a、2005b)主張「尊尊」「親親」為文化價值之所在,先導測試從「親親原則」、「尊尊原則」得到畫分人際圈子顯示社會連結的群體分類詞如「門」「派」「宗」等。從先導測試獲取施測的人物分類詞和人物名詞,做為本論文共時研究的設計基礎。

共時研究蒐集當代口語語料,觀察現代使用分類詞的習慣。共時研究探討今日的口語表現,以明語言的變遷,以及語言背後支撐語言表現的華文化價值觀,並對照訪談語料與語料庫現代書面語料,分辨現代分類詞的多元功能。共時研究區分華人評價人物價值的價值維度與歷時研究相同,皆為道德、知識、財富、權勢、神聖性以及集團大我共同性六個價值維度。

共時研究採訪談法蒐集口語語料,以長程深度訪談調取當代華語人士口語語料。訪談對象共36名,受訪者的社會變項依據年齡、教育程度區分。年齡層分為老年(60歲以上)、中年(40—55歲)、青年(18—30歲)三的年齡層,教育程度分為高教育程度(大學及大學以上)、中教育程度(高中)、低教育程度(國中及國中以下)三個教育程度。共時研究訪談問題為檢測受訪者對名詞與分類詞共現的選擇,並瞭解說話者擇取分類詞的理由。訪談問題分為由受訪者主動提供答案的開放式訪談問題(open-ended questions)及由本研究者提供選項讓受訪者選擇的封閉式訪談問題(closed-ended questions),訪談問題利用個體人物名詞檢測分類詞與名詞共現,問題共三部分,每部分之下另分題組。第一部份檢測人物名詞與個體人物分類詞之共現,第二部分檢測人物名詞與具有社會評價之人物分類詞之共現,第三部分檢測名詞與顯示社會連結的分類詞之共現。
研究結果經量化統計及質性分析,證實本研究的假設(一)人物分類詞除了固定形式語意之外,的確有功能意義。(二)由於功能意義浮動,人物分類詞與名詞之間未必是固定共現關係。(三)人物分類詞的功能意義受華文化的「親親原則」與「尊尊原則」宰制。(四)華人利用分類詞指涉人物以滿足文化功能、社會功能及語用功能。(五)分類詞的功能意義的確隨世代變遷而有所增減、創用、維持。本研究並發現,雖然分類詞與名詞的共現有其規則,但是說話者於溝通時未必遵循分類詞與名詞的共現規則。說話者違反分類詞與名詞搭配常例,以傳達讚揚、貶抑、嘲諷、玩笑、友善、不友善等溝通目的。

最後本論文藉歷時研究及共時研究瞭解語言的使用功能反映溝通的情境特色,華語指涉人物的分類詞區分個體與群體之尊卑、親疏,其背後深層結構乃是華文化崇尚人際協合(solidarity)的「親親」原則,以及明辨社會位階(power)的「尊尊」原則兩大禮制精神。華語分類詞隨世代推移而有更迭,詞語的文言化、新興詞的出現、方言逆向入注等現象證明語言與時俱變。分類詞的增生、消退、維持、創用反映華人社會真實狀況,印證語言為滿足社會的需求而不斷變化。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7160503
Creators宋千儀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1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