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清代索倫部之研究

「清代索倫部之研究」為碩士論文,其有十二萬餘言,除緒論與結論外,共分為四大章,十二小節,各章節的提要如下:
第一章索倫部的族源及其社會組織。
第一節清初統治者對「索倫」的概念。筆者藉由在清朝初期時
與索倫部有密切接觸的兩個皇帝的實錄中,找出索倫本來真正的意義,從而發現索倫本是一個抽象的地域名稱,而在這地區的各部族,也因地面名地稱自己為索倫。
第二節索倫部的分布、族源及其文化。索倫部的分布範圍,大抵散居在西起額爾占納河,東至黑龍江北岸的的精奇里江;北起外興安嶺,南至大小興安嶺之間的廣大地區。族源則可上溯到魏晉南北朝時的北室□、深未怛室□等東北民族。
第三節滿洲牛彔對索倫部社會文化的影響。滿洲八旗的基層組織為牛彔制,索倫部被收編入八旗制度後,其社會組織發生一些改變如權力的絕對集中、血綠不再是索倫部族人結合在一起的唯一因素,及從氏族部落階段直接進入中央集權的國家機械之中。
第二章清廷對東北索倫部的收編。
第一節索倫部的編制及其貢獻。清廷將東北的索倫部歸屬於黑龍江將軍之下的布特哈八旗,這些納入八旗的索倫人對東北地區的開發有定的作用存在。
第二節清廷對索倫別部的編制及其成效。索倫別部即為鄂倫春,清代咸豐朝後,內憂外患頻仍,清廷透過對索倫別部的收編以扼止俄國的東侵。
第三節清廷之貢貂制度對索倫部的影響。貢貂制對索倫部族人有經濟利益的作用,但也是清廷官員剝削索倫部族人的一種變相手段,當然也是清廷掌握索倫部族人戶口的一項重要指標。
第三章新疆伊犁的索倫營。
第一節伊犁索倫營形成的背景。一般方志上,一致記載著新疆伊犁索倫營成立的時間,是乾隆二十九年,但筆者發現早在乾隆二十三年即有了索倫營的基礎了。
第二節伊犁索倫營駐防的意義。索倫營對於清代時候的西北地區安全,負起了相當大的責任,其意義不應為大家所忽視。
第三節伊犁索倫營的懇務作用。因為清廷移民實邊的關係,在新疆伊犁地區的索倫人眾,對於西北地區的農牧業,奠定了一個永續發展的基礎。
第四章流落異域的索倫人眾。
第一節索倫人眾流落俄國的遠因。清廷與俄國在咸豐十年所簽定「中俄北京條約」,成為日後索倫人眾流落俄國的遠因。
第二節索倫人眾流落俄國的近因及返國。導致索倫人眾流落俄國的近因,是同治三年的回亂。因為叛回佔據了新疆地區大半地區,使得伊犁地區的索倫人眾不得不向西逃人俄境,面臨於西北邊防的空虛及經由清廷向俄國的多次接觸,索倫人終於又回到了中國。
第三節索倫人眾重返伊犁。由於初抵中國的索倫人眾先是停留在塔城地區,幫助清廷進勦叛回,因此當新疆底定後,回到伊犁故地,便是索倫人眾的當務之急,只是清廷又與俄國訂了不平等的條約,使得原屬於索倫營人眾居住的伊犁的地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3062
Creators鄞秋華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