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都市地區佛教團體活動多元化及選擇性提供模式之探索性分析

佛教活動近年在社會上的興盛景象可謂臺灣現階段宗教發展之重要內涵,本論文正
是基於當今社會上佛教的蓬勃發展所進行之探索性研究,試圖立基於Rodney Stark
之宗教經濟(religious economy) 觀點,將佛教活動視為一種宗教經濟體系,其供
給面在都市社會所呈現之頻繁、多元、高密度分化狀態進行結構性分析。
本研究針對台北市所有佛教道場進行普查,探討議題為:佛教經濟體系供給面本身
多元化的程度如何?受到市場經濟邏輯所支配之程度與方向為何?市場需求、教團
組織本身之宗教理念、與寺院空間結構之限制三大面向對整體佛教經濟之作用方式
又為何?
研究結果證實我們的假設,即表面上佛教活動多元分化現象的背後仍有一套內在網
絡進行支配,絕非隨機發生的偶然,而是具有結構性的社會意義。具體言之,本研
究所建構出的臺灣都市佛教活動模型,有以下重要發現:
一、台北市佛教團體的地理空間分布受到區位特性所影響,多集中於人口數多、經
濟活動繁盛之區,但在活動內容上卻不受地區特性影響,而是受到宗教組織內部發
展因素的控制。顯示佛教團體乃為一種社團型的宗教組織,其發展目標之空間模式
非受制於地理空間,其潛在市場是訴諸於全社會而非地方性的。
二、佛教活動結構中供給面提供之宗教產品異質性高,且相應於需求面之異質需要
,每項活動又皆為一種有選擇性的提供,此即意含有佛教經濟體系區隔市場之事實
。此種多元活動現象之運作受到市場機制之有力支配,受組織本身控制的程度較少
,受制於寺院空間結構的影響則值得加以重視。
三、整體觀之,可將佛教活動結構分為二層:上層以菁英型活動,著重理性思辨的
知識性活動為主,影響機制為寺院空間結構之建築物型態。位於公寓、大廈等非獨
立建築物中之教團,比擁有獨立建築物之教團提供更多的知識性活動。下層以大眾
性活動,注重感性魅力的儀式性服務及儀式性法會為主,影響機制主要為信徒規模
。信徒規模愈龐大,教團提供儀式性活動之種類就愈多。共修性活動與出版服務則
同時受到信徒規模與教團領導者特性兩方面的作用,呈現一種教團內部供給面與需
求面交互影響激盪的局面。整體佛教活動結構內部就是儀式層面的宗教性與知識層
面之宗教性、感性魅力與理性思辨、大眾化與菁英化、以及信徒社會需求及原本宗
教理念二股勢力的交互辯証過程。
四、模型之預測:
(一)應蘊都市化而生的公寓式教團正是推動佛教理性化與知識化活動的重心,隨
著非獨立建築道場量上之增加,未來都市佛教供給結構在知識性活動的提供上應有
愈形增多之趨勢。
(二)出家教團與居士教團在台北市之分布量幾佔各半,弘法之重心似乎有從以往
之出家僧侶漸漸轉移至在家居士之勢,可見居士在佛教結構中的影響力已從邊陲地
位擴展至核心。另外,教團領導人受過專業教育之數目已凌駕中等學歷者之上,故
可預期佛教本身在居士佛教之興盛與信仰人口教育程度提昇之結構性轉變下,必將
帶動佛教經濟中活動結構的轉變,有朝向出版服務的方向發展之趨勢。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4292
Creators陳曼玲, CHEN, MAN-LI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