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信用損失分配之尾端機率估計-大樣本投資組合與區型塊投資組合

本文延伸Glasserman(2004)的同質近似法,假設系統性風險因子為常態分配,非系統性風險因子為標準化t分配下,來推導近似損失分配。我們藉由四種特性不同的投資組合,討論真實分配與近似分配分別在混合分配與常態分配的近似效果。結果顯示,當投資組合中的所有債務人都受到相同的系統性風險衝擊時,利用同質近似法近似真實損失分配的效果最好。
本文改變損失起始值與系統性風險因子,發現近似效果的變化與投資組合特性以及近似分配假設為何有關。本文接著加入雜訊,發現加入雜訊後的近似效果會比無雜訊下的近似效果好,然而因為債務人人數減少,近似效果會變差。
金融機構可能由於資訊不足,引入過多(少)系統性風險因子數,本文發現在大損失處,以常態分配假設的近似分配效果比混合分配來的好,至於要以多因子或是少因子模型來近似端賴投資組合的特性。金融機構或因為資訊不對稱下加入(忽略)雜訊時,以有雜訊的常態分配來近似大損失處的真實損失效果最好。
在資訊不足與資訊不對稱下,金融機構可能面臨高(低)估損失機率:投資組合的損失產生若是因為共同或重複的系統性風險因子越多,引入的因子數目變少(多),會高(低)估尾端的損失機率;相反的,若投資組合的損失來自不同系統性風險因子的衝擊,引入的因子數目變少(多),會低(高)估了尾端的損失機率;無(有)雜訊的近似模型明顯高(低)估尾端的損失機率。
金融機構若高估損失機率,可能會因為沒有生意而倒閉;低估了損失機率,卻可能面臨贏家的詛咒。本文於是進而討論是否存在一個最佳的分配選擇,可以良好近似不同分配下的真實損失。結果顯示,同質近似法的近似效果會因為分配假設不同而有差異,若金融機構只專注大損失的情況,以常態分配假設來近似真實損失的效果最好,債務人數目的增加將擴大此效果。但是,若金融機構欲將損失程度分段監控,須採正確的假設分配才能良好近似真實損失。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23540211
Creators吳秉昭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