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erlof (1970) 肇端了資訊經濟學的發展,而 Leland & Pyle (1977),Ross (1977) 和 Bhattacharya (1979) 等正式將資訊經濟學帶入財務研究的領域後,資訊不對稱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且已對傳統財務理論產生很大的衝擊,但是關於資訊不對稱的研究僅偏重於均衡條件的探討,對於如何影響風險性資產的價格以及影響程度則未見系統性研究.而且資訊不對稱的程度很難具體衡量,因此此一議題鮮見實證探討.本研究即將資訊不對稱正式納入風險性資產定價模式,並以銀行借款為實證對象,利用共變結構模型找出資訊不對稱的衡量變數,對資訊不對稱程度加以衡量.本研究在理論模式的建構,分別以一般競爭均衡,利率結構,選擇權定價,與銀行借款信用評等等四個定價模式,將資訊不對稱正式納入各模式中,推導其對價格的影響.四個不同模式均獲致相同結論:資訊不對稱使債權人的認知風險高於完全資訊時的實質風險,致使借款人資金成本上升.利用LISREL為資訊不對稱界定出一組配適良好的衡量模式,包括借款企業的年齡,規模,保證人人數,以及與銀行往來期間等四項變數.實證結果顯示,資訊不對稱對借款者的償債能力.理論模式與主要研究命題獲實證結果支持.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2625 |
Creators | 郭敏華, Kuo, Min-Hua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