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大學產學合作之模式探討: 以國立成功大學為例 /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cooperation model: a case study of NCKU

在公共補助逐年限縮的情況下,產業界藉由學界知識創意補充自身技術缺口,而大學則利用知識產業化的契機,由基礎學術領域擴展至應用研究範疇,達成人才交流、設備資源共享、撙節成本等綜效,不啻為產學合作模式愈趨穩固發展之關鍵因素,咸認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方式。

為利高等教育發展並課以學校財務經營的責任,教育部於民國八十四年首先選定國立成功大學在內的五所公立大學試辦校務基金制度;因基金制度精神係收入無需繳交國庫且年度結餘時可轉下年度繼續使用,故該制度尚未實施前先以國立大學名義組設,且由校務行政主管擔任多數董事之財團法人基金會存在之正當性與合理性旋即受到挑戰。

基此,本研究選取國內產學合作極具代表性之國立成功大學作為研究對象,冀由Sabatier和Jenkins-Smith (1993)提出政策倡導聯盟(Advocacy Coalition Framwork, ACF)理論,分析民國一○四年二月四日修正公布之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增訂之第十五條規定,及同期間國立成功大學與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中斷長達二十餘年合作協議後,國立成功大學產學合作各行動者間的互動方式,及前述行動者究竟透過那些策略,企圖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校長與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再予調整雙方合作關係。

綜整深度訪談後發現,縱然沒有教師會/校務會議代表等政策掮客居中協調,雙方決策者亦會因彼此利益共同體之由重啟合作談判,此為以政策倡導聯盟理論解釋本個案與原理論最具差異之處。對此,本研究認為政策掮客存在對於政策產出而言非絕對必要性,頂多扮演促進者角色,加速政策學習或政策變遷;另,因本研究個案之決策者有二(即國立成功大學校長與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倘其一之決策者實質掌握整體執行機構資源,即取得主導政策取向的優勢,此時次級聯盟透過策略工具影響決策者修正政策產出將更顯困難,除非次級聯盟利益與決策者相同。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9256032
Creators黃筱芸, Huang, Hsiao-yu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