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董監事結構與企業經營績效關聯之研究

東亞各國及我國在1997年中開始經歷金融危機,代理問題及公司監理(corporate governance)制度脆弱是危機發生之重要原因。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及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PECC)都重視此制度;世界銀行(1999)所提出之公司監理報告及OECD(1999)所發布之公司監理原則均指出,董事會為公司監理制度之核心。董事會之結構影響董事會之功能(Fama, 1980; Willamson, 1983),董事會之功能又影響企業之經營績效(Zehra & Pearce, 1989),但國內外之實證結果不一致,而國內以未發現有顯著關係或先正相關後負相關之非線性關係(董監事之持股比例)者居多;又國內外法制上之內部管理模式不同,國外之發現可能不適用於我國,故此問題值得研究。
本研究所探討之董監事結構,分為組織結構及股權結構二個層面。組織結構,包含規模(指董事會規模及監察人規模)、董事涉入執行業務之程度(指董事長是否兼任總經理),以及組成(指外部董事、外部監察人及機構投資人之席次比例),組成下之外部監察人席次比例,為首次探討之變數;股權結構,則包含董監事之持股比例及股票質押比例。企業經營績效的衡量,除國內過去研究所採用之會計指標外,增加財務指標近似Tobin’s Q值(Cuung & Pruitt, 1994)。
以八十八年底之所有上市公司,排除金融保險業及財務危機公司資料不全者,最後以406家公司為樣本,與國內過去研究,僅以發行公開說明書之公司為限者不同;資料分析方法為敘述統計、相關係數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
實證結果發現,董監事之組織結構方面,董監事之規模與企業經營績效有關(董事會之規模與經營績效呈現負相關,監察人之規模則為正相關),董事涉入執行業務之程度(即董事長是否兼任總經理),以及組成(即外部董事、外部監察人及機構投資人之席次比例)與企業之經營績效皆未發現有顯著之關係;董監事之股權結構方面,董監事之持股比例與會計指標(ROA)呈現正相關,董監事之股票質押比例與財務指標(近似Tobin’s Q值)呈現負相關。
因董監事組織結構層面下,董事涉入執行業務之程度及組成,與企業之經營績效間皆未發現有顯著之關係,根據組織理論之管理支配理論(managerial hegemony theory)推論,我國上市公司之董監事未發揮法律所賦予之控制權及監督權,而由經理人支配,成為合作之附屬機構、另一個被管理支配之工具或橡皮圖章,在解決經理人與股東或各種利害關係人的代理問題上是無效的;還有,監察人之規模、外部董事席次比例及外部監察人席次比例的平均數,依台灣證券交易所有價證券上市審查準則補充規定第十七條,是無法獨立執行其職務的,此數據顯示,公司上市後遇董監事改選,其董監事結構又恢復上市前之情況。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1381
Creators陳宏姿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