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從虞山到桂林──瞿式耜殉國敘事之研究 / 無

本研究探討明清之際的殉國忠臣瞿式耜 (1590-1650) 如何在鼎革之際成為忠臣典範,不但被時人賦予「今之文信國」之美譽,其相關記載並形成了一種以「忠臣殉國」為主題的「敘事話語」,一路自清初流傳至清末、民國。建立思考路徑與耙梳理論脈絡為緒論之大要。欲論「今之文信國」之意義,需回歸到明末清初的歷史語境,探索此敘事話語最初形成的過程。關於瞿式耜殉國故事的文本創作和流衍,筆者採取海登‧懷特 (Hayden White) 「新歷史主義」觀點作為研究方法,而「創傷記憶」與「詩史」的理論及相關研究,是筆者理解明清之際文人創作的重要參照系。

考辨瞿式耜殉國的敘事話語之來源,具有「瞿式耜自述」、「常熟瞿氏家族」、「明清之際時人」三個脈絡。第二章為「瞿式耜殉國敘事的啟動」,析論瞿式耜的臨難詩文與其殉難前的「行為儀式化」。第一節為1648-1650年南明朝廷與桂林局勢之鋪陳,第二、三節著重在瞿式耜詩文〈臨難遺表〉、《浩氣吟》的分析。第三章筆者論述瞿氏家族的敘事立場與觀點,指出他們致力於建構「忠孝兩全」的家族聲望。瞿式耜之孫瞿昌文的「萬里省親」和「負骨還鄉」,為瞿式耜故事增添了新頁。第四章,筆者探討明清之際時人如何傳述瞿式耜殉國事件,以錢澄之《所知錄》為例。《所知錄》是一部詩文兼容並蓄的南明史書。錢澄之記載瞿式耜殉國事件的筆法特殊,適可分析「記事」與「詩歌」的「敘事模式」之別。第五章,筆者論明清之際時人的悼詠瞿式耜殉國是一種「創傷書寫」的體現。瞿式耜的殉國與瞿昌文的萬里尋親成為一樁「忠孝兩全」的美談,與常熟地方文人以及瞿家交遊網絡關係匪淺,本章以錢謙益〈哭稼軒相公一百十韻〉為例。

筆者研究指出:瞿式耜的殉國並非全由時人、後人單方面來記錄、定義與評價,而是雙向的形構──「今之文信國」也是瞿式耜對自我的認同與期許。生命將盡,瞿式耜透過臨難詩文和忠臣行為的儀式化,為自己的死留下意義和線索。也因瞿式耜的自我期許與明清時人對瞿式耜的評價具有高度一致性,「今之文信國」的美譽才得以輝耀不朽。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81510032
Creators范雅琇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