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台灣會計師事務所效率之探討-三階段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

提供專業服務的會計師是企業的夥伴,亦為公司治理中外部監督重要之一環。台灣會計師事務所近年面對來自投資者與監督管理機關加強監管強度,以及民、刑事責任益趨嚴峻的外在高風險經營環境,同時產業內部亦面臨需求成長減緩,競爭日益激烈,整體利潤率難以提升的困境,會計師事務所為期永續經營與成長,必須不斷改善及提升經營效率以資因應。是以,如何評估事務所效率?影響效率的因素為何?以及無效率該如何改善?等等皆有深入探討之必要。因此,本文採用三階段DEA法建立實證模型,以2006年台灣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研究對象,搜集整理會計師事務所之投入與產出資料,以DEA評估個別事務所的經營效率,將無效率部份透過隨機邊界分析法分離出外在因素與統計干擾項對無效率之影響,最後再次評估事務所調整後的經營效率。本研究實證結果如下:
第一階段DEA效率評估結果顯示,各事務所之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均存在改善空間,無效率原因部份來自資源的浪費,部份則來自規模的無效率;SFA迴歸估計結果顯示,外在因素與統計干擾項的確對事務所經營效率存在顯著影響。經營規模越大與經營效率成正相關,至設立管顧公司、執業場所越多、有赴大陸執業,以及合夥型態則與經營效率成負相關;最後,第三階段調整後之DEA效率評估結果顯示,大部份事務所的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仍存有改善空間,無效率主要來自於規模無效率,除部分事務所處於固定規模報酬階段外,其餘多數事務所皆處於規模報酬遞增階段,產能存有過剩未充分利用現象。且經檢定結果,第三階段與第一階段的各種效率評估值皆存在顯著差異,因此,若未考量外在環境因素與統計干擾之影響,各事務所效率值將可能被錯估。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6921027
Creators薛月對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