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隨機邊界生產函數技術效率之推估 : 臺灣僑外資廠商之實證研究

我國自民國四十三年及四十四年分別公佈外國人投資條例及華僑回國投資條例,即積
鼓勵僑外投資。三十年來僑外投資對我國經濟成長、資金與投術引進、就業水準、增
加出口皆貢獻。本論文利用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對台灣僑外資廠商投資事業營運調
查的資料,檢定1975∼1986年外資廠商生產函數的技術效率性之演變,以及
造成生產技術效率變化之原理。
生產效率性的觀念首先由FARRELL 於1957年提出,後來歷經多位學者的深入研究
與發展,但其精髓仍不偏離以生產邊界(PRODUCTION FRONTIER
)做為衡量生產函數效率性之準則。以往學者對生產邊界的估計方法大致分為非統計
邊界、確定性邊界、隨機性邊界 。本論文以AIGNER,LOVELL AND SCHMIDT(1977
)所提出的隨機性生產邊界方法為基礎,檢定外資廠商的生產技術效率性。
本論文第一、二章簡介研究目的與文獻回顧,第三章則採取橫斷面資料鄉逐年分析的
方法,應用AIGNER,ET,AL的模型,探討自1975∼1986年電子、塑橡膠、化學
製品、基本金屬及機械電機業第五個產業之外資廠商的平均生產效率性。AIGNER,ET.
AL模型認為廠商的生產函數回歸式的誤差項可分為對稱性誤差與單邊偏向誤差,並以
後者做為衡量廠商生產函數的技術無效率性。除了估計各產業在各年度的技術效率外
,並將進一步探討造成各產業效率差異的原因。第四章則組合這五個廠業中相同廠商
之多年資料一即橫斷面與時間序列資料的合併,並根據CORNWELL,SCHMIDT AND SICKL
ES(1988)的估計方法檢定不同年與不同廠商之相對技術效率性的差異。CORNWE
LL,ET.AL(1988)的估計方法係假定廠商會隨著時間的經過而累積經驗,改變管
理方式或生生因素投入組合,進而影響生產的效率性,因此代表廠商生產無效率的誤
差項可視為時間的函數。利用工具變數與一般化最小平方法可估計個叨廠商不同期間
的生產技術效率。最後一章為本論文之結論並提出政策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5686
Creators蔡偉德, CAI, WEI-DE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6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