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戰後臺灣原住民政策--從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的身份區分去探討

戰後國民政府的原住民政策有一個特色,就是政府往往將政策的重點放在山地原住民身上,而忽略了平地原住民。而學者的研究通常也著重在政府施政的重心—山地原住民的身上,這使得其研究結果,無法呈現出戰後原住民政策的全貌。所以本文由山地原住民與平地原住民身份區分的角度切入,希望能全面的呈現出原住民政策的全貌,並確實的找出山地原住民與平地原住民政策上的差異。而且本文更想進一步的探究,山地原住民與平地原住民的身份區分與政產生落差的關連性,以及國民政府原住民政策中身份區分的內涵。然而,因原住民政策之中涵蓋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等面向,如將所有政策納入研究範圍,恐陷入大而無當的情境,方可能因顧及所有的政策而無法進行深入的探討,所以本文選擇原住民行政體制,選舉與土地三個議題作為研究重點。
經過本文的研究,在一九六五年以前政府在行政體制的建構上偏重山地原住民,即便在一九六五年政府將兩者省、縣兩級的主管機關合併,平地原住民仍無鄉鎮級的主管機關。選舉平地原住民在鄉長選舉時近沒有獲得任何保障。而土地政策上國民政府對於平地原住民可說是沒有任何土地政策,而保留地政策是針對山地原住民而設。造成這樣情況的產生,主要是政府延續了日治時期的身份認定方式。菬簽N這種隱含著生活水準區隔對照的山地原住民與平地原住民的區分方式,當成資源分配的依據。然而在以往將原住民融入臺灣的政策目標下,將施政中心放在生活水準較差的山地原住民身上本無可厚非,不過若從平等原則來看,這是不合理的。且在原住民運動興起之後,原住民自我認同與權利意識高漲,這樣的身份區分方式,不利於其族群認同與各族群權益的追求,故基於尊重原住民的立場,且臺灣也逐漸邁向民主與多元社會的此時,有必要重新檢討山地原住民與平地原住民的身份區分。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2011
Creators陳茂順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