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解嚴以來台語流行歌曲研究--歷史探索與語文研究

本文針對解嚴以來的台語流行歌曲(1987~2002)作一番多面向的觀察,希望能把近代的台語流行歌曲,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語言文字的角度、文學美學的各個方面去呈現它不同的風貌,使我們能夠更了解台語的流行文化,更了解自己所處的台灣社會。大多數新世代的台灣人,無法說寫流利的台語,而流行歌曲剛好是母語文化傳承的一個很好的媒介。如果我們能夠善用這個媒介,去了解以前的歷史文化、去理解台語的美感、去學習實用的生活辭彙,相信一定是事半功倍。以前的人說「唸歌唱曲解心悶,無歌無曲昧青春」,音樂可以深入人的心靈,變化氣質,調和人生,因此我們都不能忽略通俗流行歌曲的感染力量。希望透過本文的呈現,聽歌唱歌的人可以更了解台語歌詞的內涵意義;創作寫歌的人,在語言文字的使用上,有個更清楚的選擇方向。
本文共分為七個章節,第一章的敘論希望將本文研究的基調,完整的呈現出來,包括研究的動機、目的、範圍、方法和研究進行的方式(材料蒐集的過程),在論文的開頭作一番敘述,並且對目前的相關研究,作一番整理耙梳的工作。正文的分析從第二章起,第二章處理的是台語流行歌曲的歷史文化背景,透過以往影響台語歌曲的諸多政治社會因素、工商業繁榮、文化變遷等因素,讓我們先對台語流行歌曲有概念的理解。其後敘述日據時期前後的台語歌,以及六O、七O、八O年代的台語歌曲,細說其發展其變遷,透過前人資料的彙整,我們得以了解台語流行歌曲的過去。解嚴以後到2002年台語流行歌曲的近年現況,本文採取分年敘述的方式呈現,由於以往的所謂「年度歌曲」,都是以國語歌曲為主;本文希望以台語文化為觀點,逐年檢視流行音樂近年的發展。並且把台語歌曲歷年來在各個獎項上的成績彙整起來,從而可以看出台語流行歌界,這些年來值得欣慰的成就以及未來應該努力的方向。
第三、四、五章,描述的是台語流行歌曲的使用工具──台語的語言和文字分析。這個部分,希望透過用字、用韻、用詞的呈現,能夠讓讀者看到台語流行歌曲中,一般大眾所忽略的基本的問題。台語的漢字選用研究,本來就是龐大的工程,經過許多專家學者的「粒積」,才有一些成績,本文只能做粗淺的陳述,呈現目前台語流行歌曲用字、用韻、用詞的情形。最後第六章是文學的分析,重點放在對台語流行歌曲的賞析上,希望透過遣詞造句、章法結構、題材選用、主題分析上,了解這些台語流行歌曲的美感。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8912005
Creators林森仁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