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丁易東易學研究 / A Study on Ding Yidong's Yi Theory

丁易東為宋末元初的易學家,其生卒年史料文集皆無載錄,由史料推估丁氏卒年約在西元1296年至西元1299年之間。身處蒙元約有近三十年光陰,其間未曾再出仕為官,專心致力於講學、著書以及辦學。他的學術著作目前留下的僅有《周易象義》(或稱《易象義》)以及《大衍索隱》二書。有關他的老子思想部分,少數論述散佈於《道德真經集義》與《道德真經集義大旨》之中。
  丁氏身世未明,難以溯其家學淵源之承繼,但他以「无忝於鼻祖將軍之家學」,稱丁寬將軍之後人自居,可知對自我的期許甚深。丁氏未主一家之言,他旁搜博採諸家之說,故彙集眾人之觀點鎔鑄成一己之見,諸家之私誤偏泥,丁氏則能洞悉而一一指陳,並加以個人適切的調整與改良,以成為他的易學之作。呈顯他重要的釋義觀點,強調「惟變所適,不可為典要」的變易主體思想上。
  丁易東承繼先儒說法,尤其以太極為本體的思維模式,成為宇宙萬物生成變化的主體中心,認為太極即是理,即是道的等同觀點。是理推衍至易卦的生成展衍上,即生之後則理在萬象之中,也就是萬物各具一理、一太極。在象數思想方面,丁氏綜合先儒繁瑣的取象觀,提出「三體正變」的取象原則;進一步歸結前人的取象方法十二例。在釋義上主張以三體正變為綱,十二項釋例為目,以卦變為為本,變卦為支;卦變為源,變卦為流進行取象釋義之律則,建立整體釋義的統一範式,針對先儒不合理的取象,或是過於拘於律則形式的釋義內容提出修正。丁氏確實與漢、宋取象觀點有所承繼,同時亦可看出丁氏在取象範式,以及釋義的方法之建置上,重新另建自己釋義的一個完整架構。
針對大衍之數丁氏提出豐富多元的圖式詮釋,舉證大衍筮法中推筮過程的呈現,皆與天地之數息息相關。尤其以《河圖》與《洛書》的大量圖式,闡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的事實與合理存在的驗證。其豐碩的推衍舉證成果,先儒以來無人能出其右。又在輯考五十七家相關大衍之數說法,表現研究專注與學者風範,對於文獻的保留與針對大衍之數的辯證,確實有莫大之貢獻,而其研究成果亦不容忽視,為後人研究大衍學提供了開創思維的另一條新路。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100912019
Creators游經順, Yu, Ching Shu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