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門面」—戰後臺北城門的國族建構 / Façade : Nation-Building on Post-War Taipei City Gate

本文以法律圖像學為方法,就臺北古城門的興築、改建以及當代的文化意義為主題,探討建築風貌與國族建構間的關聯。本文的前半部先就法律圖像學國內外具體應用的事例為簡介,並以臺北城建城的歷史發展脈絡為主軸,分期討論建城時期臣民與主權者的互動模式,日治時期市區改正與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下,現代國家對空間的支配的干預以及鄉國保護概念的衝突。
論文的後半部,則先簡介古物保存法下「重古物,輕古蹟」的時代背景,以及其對後續主政者修復歷史建築的具體影響,進一步探討當時臺北城門等歷史建築是如何受到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波及」。當國民政府選擇都市景觀和建築為手段,以權力穿透空間,改變臺北地景的風貌,將東洋都城轉變為皇城地貌的現代都市時,其中隱含的現代化、國族認同與焦慮又是如何交互作用,與殖民者的手段是否有所差異。
筆者透過觀察臺北古城門不同的建築風格,以及蘊含其中三段政權介入空間手段的異同,試圖梳理臺北城裡細緻幽微的權力作用,以及其中建築肌理所深藏的國族血脈。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1026510612
Creators柯惠于, Ke, Huei Yu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