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戰後初期台灣土地的接收與處理(1945-1952)

1895年到1945年,台灣歷經兩次政權的轉移。首先是1895年的甲午戰爭,日本殖民台灣五十年。1945年日本戰敗,中國政府接收台灣。在這五十年的統治之中,對台灣社會帶來什麼結構性的變遷,這些變遷對戰後的接收有何影響。
本研究是以這一個角度為切入點,討論戰後台灣土地的接收問題。探討戰後國府新政權如何處置日本殖民者統治過程形成的土地問題。希望透過檔案文獻來重現日治時期統治者對台灣人土地的侵占狀況,並明瞭戰後國府對土地的規劃及實踐中,政府與人民間的互動情形。
日治時期各階段殖民統治的需求不同,侵占的土地對象也不同,因此產生的土地問題也隨之而異,但不外是強買、強占或是沒收濫墾土地。在全島有其普遍性,也有其區域特性,但限於資料及能力,要全面探討戰後接收時產生的土地問題勢有不能,所以擬照學者涂照彥將台灣資本主義發展劃分為不同階段,以此來探討殖民者對台灣土地的需求情形。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對台灣人的土地侵占政策,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初期以基礎工事的奠立為主,其次引進日本資本主義在台灣發展,到了統治末期,則以軍事防衛體系的建立為主,這種侵占不只是資本主義經濟性的活動,且具有濃厚的政治意涵。而國府戰後針對每一類土地問題的處理也有所不同。所以透過個案的分析,才能將日本殖民者侵占的重點與特色凸顯出來,藉以了解每一階段日本殖民者的統治目標。而處置方式正可互相印證主政者的土地主張。所以本文第一階段選擇竹林地、第二階段以製糖會社土地、第三階段因為台灣總督府極力發展台拓以及擴張軍事,成為相當明顯的社會現象,因此以台拓地及軍事地兩個案來作探討。
章節安排上,本文除序章、結論外,共分為七章,第一章是日本對台灣土地的侵占,探討戰前土地開墾情形,日治時期總督府之土地政策及對台土地侵占情形。第二章是戰後國民政府的接收,討論國府如何籌劃台灣接收工作、接收的進行及行政長官陳儀的土地施政,對日後台灣的土地政策有何影響。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別以竹林地、製糖土地、台拓地及軍事地為個案,探討其接收與處理。第七章將日本與國府之接收作一比較,並對戰後土地之接收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透過本文的研究,發現戰後初期台灣土地問題導源於日治時期的土地政策,兩者是有其連續性的。而在處理過程中,由於摻雜著台灣人的期待在內,其間的糾葛更顯複雜。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3153502
Creators何鳳嬌, Ho Feng-Chiao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