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究 / On the PRC'S Leading-power Policy and “Partner Relationships”

冷戰結束後,中共藉由「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社會主流趨勢與脈動,以驟升的綜合國力崛起於國際舞台,且自詡為「一超多強」國際格局中的一極
,尤在國家利益主導下,發展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因此「十五大」政治報告即強調,後冷戰時期的國際體系正面臨「大國關係深刻調」,遂運用元首出訪、經貿交流等外交作為,與美、英、法、德、俄、日及歐盟等主要大國或國家集團,建立傳統外交以外之各種友好關係,再舉辦政治
、經濟等具全球性議題的活動,表示對國際社會善盡義務,藉以型塑為體系中負責任大國之形象,另在「十六大」的政治報告中,更將「大國外交
」列為對外關係的首要主張。
中共遂行「大國外交」期間,結合韜光養晦姿態逐步融入國際體系,積極從事經濟建設,倡議「新安全觀」,主張「不對抗、不結盟、不針對三者
」,以期與主要大國建構平等、協作、互信、互利的夥伴關係,以創造其和平崛起的國際環境。
目前與中共建立夥伴關係的國家計有廿二國,世界主要大國中與俄羅斯的戰略性協作夥伴關係,在政治、經濟、軍事上最為密切;與英國、法國、歐盟,係以經濟利益為著眼,在二○○四年進而由全面夥伴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另與德國則成為具有全球責任的夥伴關係,與日本基於歷史因素、區域安全及經濟利益,仍維持友好合作夥伴關係,與美國在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之後,雙方因「九一一事件」後,各自主張反霸與反恐,以建構單極體系或多極體系,而形成圍堵與遏制之對峙狀態。
中共一向堅持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執行方針上,現行的「大國外交」已由冷戰後初期的外交策略性手段,演變為後後冷戰時代的主要目的,起而代之與各大國建立「夥伴關係」,則成為外交策略的工具,並衍生為營造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國際多極化體系的布局,惟對本區域及台海安全,形成另類形式的圍堵。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0921013
Creators王世明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1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