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尋找自己的位置──羅蘭散文研究

自一九四九年以來,臺灣女作家人數之多,如同璀璨的文學星群,不斷照亮臺灣文壇的半邊天下。然而,如此豐沛的臺灣女性文學創作,在臺灣文學史的建構過程中,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尤以羅蘭的作品,不論是在過去或是現在,以欣賞或是讚譽的讀者居多,但研究者和評論者相對的就比較少。以臺灣而言,截至目前,雖已有為數不少的單篇評論,但專論羅蘭作品的專書卻是付之闕如。研究的對象,也僅只於一些的簡單評析,尚缺有體系的全面探究,因此,本論文以羅蘭散文為研究的主題,希望能為羅蘭散文架構一個較全面的體系。
本論文擬從文本出發,以主題的取向與敘述的策略相結合,兼具作品內在與外緣的探討與比較,從而進一步辨義羅蘭散文的書寫在現代散文中的意義與位置。除了主題與敘述為兩大主軸開展之外,作者的身份所造成的條件性書寫,及其相關的文獻資料也是本論文所關注的重心。希望透過「基礎的文本整理與詮釋」、「論文研究資料解讀」、「時代變遷對作家的啟發」和「文本分析」為研究的策略,將時代變遷對羅蘭的影響與啟發等面向做一通盤的分析、比較與歸納,藉此結果來論證出本論文所要研究的中心議題──羅蘭作品在當代女性散文中的位置,並試圖建構其在散文史上的意義,且根據各章的研究成果,總結歸納羅蘭散文中所呈現出的風格特色與美學內涵,企圖辨義其在散文史上所代表的意義,以補臺灣文學史史頁中──「當代臺灣女性散文研究」之不足。也希望能把羅蘭的創作和時代變遷建立關聯性,並能透過本研究建構一個臺灣女性當代散文研究的觀察脈絡與文化視角。 / 摘要 i
目次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10
第三節 範圍界說與研究方法 ………………………………………………15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安排 ……………………………………………………18
第二章 她的故事──羅蘭自傳研究 ……………………………………………20
第一節 走過歷史的橋樑 ……………………………………………………22
第二節 尋根溯源的身世拼圖 ………………………………………………27
第三節 一趟返「家」的旅程 ………………………………………………39
第四節 「消失的存在」與「存在的消失」 ………………………………44
第五節 小結 …………………………………………………………………52
第三章 她的理想與異想──羅蘭生活散文研究 ………………………………53
第一節 彩繪日記 ……………………………………………………………55
第二節 生活中的「小」風景 ………………………………………………59
第三節 美麗的夢想? ………………………………………………………72
第四節 小結 …………………………………………………………………84
第四章 她是這樣感悟人生──羅蘭小語研究 …………………………………85
第一節 她和廣播結緣 ………………………………………………………85
第二節 哲理與智慧並存的獨到見解 ……………………………………91
第三節 羅蘭小語的美學意涵 ……………………………………………103
第四節 小結 …………………………………………………………………112
第五章 結論:羅蘭散文書寫的特質與意涵 ……………………………………113
第一節 家台灣的生活圖景與認同 …………………………………………113
第二節 感官體驗的召喚 ……………………………………………………116
第三節 生命的感悟與自我追尋 ……………………………………………118
第四節 總結 …………………………………………………………………119
附錄…………………………………………………………………………………122
參考書目……………………………………………………………………………129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TW/103FGU00076008
Date January 1900
Creators李貞儀, Zhen Yi Lee
Contributors朱嘉雯
Publisher佛光大學, 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
Source Sets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Taiwan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碩士
Format145
Relation參考書目 一、羅蘭作品(依成書先後順序) (一)小語 羅蘭著,《羅蘭小語第一輯》(臺北:文化圖書出版,1963年)。 羅蘭著,《羅蘭小語第二輯》(臺北:文化圖書出版,1966年)。 羅蘭著,《羅蘭小語第三輯》(臺北:靳佩芬出版,1974年)。 羅蘭著,《羅蘭小語第四輯》(臺北:靳佩芬出版,1984年)。 羅蘭著,《羅蘭小語第五輯》(臺北:靳佩芬出版,1987年)。 (二)散文 羅蘭著,《生活漫談》(臺北:文化圖書出版,1964年)。 羅蘭著,《給青年們》(臺北:文化圖書出版,1964年)。 羅蘭著,《羅蘭散文第一輯》(臺北:文化圖書出版,1965年)。 羅蘭著,《羅蘭散文第二輯》(臺北:文化圖書出版,1968年)。 羅蘭著,《羅蘭散文第三輯――寄給夢想》(臺北:靳佩芬出版,1973年)。 羅蘭著,《羅蘭散文第四輯――現代天倫》(臺北:羅蘭書屋,1974年)。 羅蘭著,《羅蘭散文第五輯──夏天組曲》(臺北:羅蘭書屋,1975年)。 羅蘭著,《羅蘭散文第六輯──淡煙疏雨》(臺北:現代關係出版社,1978年)。 羅蘭著,《羅蘭散文第七輯──入世生涯》(臺北:現代關係出版社,1978年)。 羅蘭著,《一千個「你怎麼辦?」》(臺北:現代關係出版,1980年)。 羅蘭著,《歌與春及花》(臺北:羅蘭書屋,1980年)。 羅蘭著,《早起看人間》(臺北:世界文物,1983年)。 羅蘭著,《花晨集》(臺北:靳佩芬出版,1984年)。 羅蘭著,《生命之歌》(臺北:洪範,1985年)。 羅蘭著,《西方古道斜陽》(臺北:靳佩芬出版,1988年)。 羅蘭著,《獨遊小記》(臺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 羅蘭著,《歲月沉沙第一部:薊運河畔》(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羅蘭著,《歲月沉沙第二部:蒼茫雲海》(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羅蘭著,《歲月沉沙第三部:風雨歸舟》(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羅蘭著,《彩繪日記》(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1年)。 (三)小說 羅蘭著,《綠色小屋》(臺北:靳佩芬出版,1968年)。 羅蘭著,《飄雪的春天》(臺北:靳佩芬出版,1987年)。 二、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遞增) 二十年來的臺灣婦女編輯委員會編,《二十年來的台灣婦女》(臺北:文化圖書,1966年)。 中國新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第一輯》(臺北:巨人,1972年)。 中華民國廣播電視協會編,《廣播新貌》(臺北:黎民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中華民國廣播電視協會編,《廣播實務》(臺北:黎民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太史政編,《中國古典文學論叢》第一輯(北京:人民文學,1984年)。 王秀如編,《移動在瘟疫蔓延時》(臺北:網路與書,2003年)。 司徒衛著,《五十年代文學評論》(臺北:成文,1979年)。 朱嘉雯著,《玫瑰在她如此盛開的時候:探索女性文學的綺麗世界》(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 何寄澎編,《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卷》(臺北:正中,1993年)。 余光中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散文卷》(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 余光中著,《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臺北:巨人,1972年)。 吳承學著,《晚明小品研究》(南京:江蘇古籍,1998年)。 李素伯著,《小品文研究》第一輯(南京:江蘇教育,1996年)。 李瑞騰主編,《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述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出版,2003年)。 李曉虹著,《中國當代散文發展史略》(臺北:秀威,2005年)。 孟悅、戴錦華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1993年)。 林秀玲著,《現代文學的女性身影》(臺北:里仁,2004年)。 范培松著,《中國現代散文史》(江蘇:江蘇教育,1993年)。 范培松著,《中國散文批評史》(江蘇:江蘇教育,2000年)。 徐鍾珮著,《我在臺北及其他》(臺北:純文學,1986年)。 班雅明著、張旭東譯,《啟迪:班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1998年)。 馬森、皮述民等著,《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臺北:駱駝,1977年)。 張春榮著,《文學創作的途徑》(臺北:爾雅,2003年)。 張春榮著,《現代散文廣角鏡》(臺北:爾雅,2001年)。 張振金著,《中國當代散文史》(北京:人民文學,2003年)。 張智輝著,《散文美學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 張愛玲著,《惘然記》(臺北:皇冠,1984年)。 張瑞芬著,《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評論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張瑞芬著,《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選文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張瑞芬著,《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張瑞芬著,《狩獵月光》(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 張瑞芬著,《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張雙英、羅宗濤合著,《臺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年)。 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梅家玲著,《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畢恆達著,《找尋空間的女人》(臺北:張老師,1996年)。 畢恆達著,《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4年)。 陳必祥著,《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陳信元著,《中國現代散文史初探》(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0年)。 陳炳良編,《中國現代文學新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彭瑞金著,《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 菲力浦‧勒熱納著、楊國政譯,《自傳契約》(北京:三聯書局,2001年)。 黃卓越著,《閒雅小品集觀》(南昌:百花洲文藝,1996年)。 黃武忠著,《親近臺灣文學》(臺北:九歌,1995年)。 黃重添、莊明萱等編,《臺灣新文學概觀》(臺北:稻禾,1992年)。 楊牧著,《中國近代散文選》(臺北:洪範,1985年)。 楊照著,《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楊照著,《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第二集》(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瘂弦著,《散文的創造》(臺北:聯經,1994年)。 葉石濤著,《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96年)。 廖玉蕙著,《五十歲的公主》(九歌:圓神,2010年)。 廖玉蕙著,《閒情》(臺北:圓神,1986年)。 歌德著、劉思慕譯,《歌德自傳》(上海:三聯書局,1998年)。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臺北:天培文化,2000年)。 臺灣婦女編輯委員會編,《二十年來的臺灣婦女》(臺北:臺灣省婦女寫作協會,1965年)。 齊邦媛著,《千年之淚》(臺北:爾雅,1990年)。 齊邦媛著,《評論十家》(臺北:爾雅,1993年)。 齊邦媛著,《霧漸漸散的時候──臺灣文學五十年》(臺北:九歌,1998年)。 劉心皇著,《當代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臺北:天視,1981年)。 劉熙載原作、龔鵬程述,《藝概‧文概》(臺北:金楓,1998年)。 蔣勳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蔣勳和你談生活美學》(臺北:遠流,2005年)。 蔣勳著,《美的覺醒:蔣勳和你談眼、耳、鼻、舌、身》(臺北:遠流,2006年)。 鄭明娳著,《現代散文》(臺北:三民,1999年)。 鄭明娳著,《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大安,1992年)。 鄭明娳著,《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1989年)。 鄭明娳著,《現代散文縱橫論》(臺北:大安,1988年)。 鄭明娳著,《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1988年)。 魯迅著,《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里仁,1994年)。 謝冰瑩著,《綠窗寄語》(臺北:三民,1997年)。 薩伊德著、彭懷棟譯,《鄉關何處》(台北:立緒,2000年)。 鐘怡雯著,《聽說》(臺北:九歌,2005年)。 龔鵬程著,《臺灣文學在臺灣》(臺北:駱駝,1997年)。 三、期刊報紙(依作者姓名筆劃遞增) (一)期刊部分 方美芬,〈有關臺灣文學研究博碩士論文分類目錄(1960-2000)〉,《文訊》185期(2001年3月),頁53-66。 方梓,〈接近生活的書寫──無所不在的「生活散文」〉,《誠品好讀》第26期,2002年9月,10-16。 王集叢,〈文藝與廣播的關係〉,《廣播雜誌》第104期77年9月,頁8-9。 王鼎鈞,〈編織〉,《中國語文》第16期(1965年4月),頁42-49。 朱劍心,〈略論掌故與小品〉,《古今半月刊週年紀念特大號》(1999年12月) ,頁40-50。 江稚玲,〈良師益友──羅蘭女士〉,《廣播月刊》,85年1月,頁29-30。 吳月蕙,〈何妨吟嘯且徐行――羅蘭的音樂與文學世界〉,《婦友》(1994年3月),頁91-100。 呂正惠,〈社會與個人─現代中國的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80卷6期,1944年12月,頁19-20。 沈謙,〈灌溉心靈的綠洲〉,《幼獅少年》第80期72年8月,55-60。 林耀德,〈傳統之軸與前衛之輪─半世紀的臺灣散文面目〉,《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1995年10月),頁148-157。 邱七七,〈一個堅守筆耕的團體――簡介中國婦女寫作協會〉,《文訊》第16期(1985.02) ,頁18-23。 邱貴芬,〈從戰後初期女作家的創作談臺灣文學史的敘述〉,《中外文學》第29卷第2期(2000.07) ,頁61-73。 姚同發,〈中華文化的傳人:羅蘭〉,《人物》,2006年7月,頁5-9。 姚儀敏,〈一套文辭,兩種舞臺――羅蘭訪問記〉,《中央月刊》第25卷第3期(1992年03月),頁117-120。 施朗白,〈廣播界的常青樹――羅蘭女士訪問記〉,《女性光輝――福和國中季刊》(1990年),頁14-20。 祈志凱,〈一千個你怎麼辦〉,《台灣雜誌》,70年4月,頁66-68。 若華,〈一本有聲的散文――評羅蘭著「歌與春及花」〉,《書評書目》第98期(1981年7月),頁108-109。 徐杏宜,〈臺灣當代文學研究之碩博士論文分類目錄(1999-2002)〉,《文訊》205期(2002年11月),頁36-42。 祝振華,〈廣播──口頭傳播的極致〉,《廣播雜誌》第140期80年1月,頁65。 張堂錡,〈中國現代小說中的成長意識─以郁達夫、丁玲、巴金作品為例〉,《幼獅文藝》第58期(2000年6月),頁72-75。 張瑞芬,〈被邊緣化的臺灣當代女性散文研究〉,《文訊》第205期(2002年11月),頁55-57。 張睛,〈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臺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研討會議記錄─關於年輕人的文學及藝術研討會〉,《幼獅文藝》第511期(1996年7月),頁16-19。 張誦聖,〈當代臺灣文學與文化場域的變遷〉,《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1995.10),頁6-13。 張誦聖,〈臺灣女作家與當代主導文化〉,《中外文學》第28卷第3期(1999.08) ,頁46-51。 曹書文,〈論中國現代作家的家族文化情結〉,《文學評論》第1期(2005) ,頁35-41。 莫希平,〈家庭是婦女的終身職業嗎?〉,《中華婦女》第1卷第3期(1999年4月),頁12-20。 陳芳明,〈五○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第200期(2001.06),頁15-21。 陶令瑜,〈羅蘭優游廣播半世紀〉,《廣播月刊》第160期(1995年7月),頁7-9。 黃武忠,〈有個性而不耍個性――羅蘭的散文風貌〉,《散文季刊》第2卷(1984年4月),頁16-24。 黃碧端,〈見證時代的自傳――簡介《歲月沈沙》〉,《聯合文學》第130期(1995年8月),頁23-29。 黃錦樹,〈文之餘?論現代文學系統中之現代散文,其歷史類型及與周邊文類之互動,及相應的詩語言問題〉,《中外文學》第32卷第7期(2003年12月),頁18-64。 楊小萍,〈小語羅蘭〉,《廣播月刊》,85年6月,頁12-13。 楊照,〈神話的文學‧文學的神話──五○、六○年代的台灣文學〉,《聯合文學》115期(1994年5月),頁20-3。 楊翠,〈原音與女聲──跨世紀臺灣文學的新渠徑〉,《文訊》第205期(1999年12月),頁46-52。 楊錦郁,〈心靈不曾間歇地感動――專訪羅蘭女士〉,《文訊》第57期(1990年7月),頁88-93。 劉毓珠,〈動口又動手的羅蘭〉,《廣播月刊》第7期(1982年10月10日),頁30-31。 鮑曉暉,〈跨時代的巨作――我讀《歲月沉沙》〉,《文訊》第177期(2000年7月),頁48-49。 羅青,〈論小品文〉,《中外文學》第6卷第1期(1977年6月1日),頁226。 羅珞珈,〈一伸手,就接住福氣的女人――羅蘭〉,《家庭》第16期(1978年1月),頁36-41。 羅蘭,〈「羅蘭小語」的始末因由〉,《廣播月刊》,85年3月,頁22-25。 羅蘭,〈別有天地非人間〉,《文訊》第65期(1991年3月),頁14-16。 羅蘭,〈別有天地非人間〉,《文訊》第65期(1991年3月),頁14-16。 羅蘭,〈來台第一站 ──廣播電台〉,《廣播月刊》第179期87年8月,頁81-82。 羅蘭,〈故土依然是――?〉,《廣播月刊》第179期(862月),頁48-53。 (二)報紙部分 吳晶晶,〈一本貼心的書――羅蘭小語〉,《中央日報》1986年8月31日,第10版。 季薇,〈水淨沙明――「羅蘭散文」的人情味〉,《徵信新聞報》1966年9月1日第版。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借來的「腿」〉,《聯合報》1983年07月22日,第8版。 邱婷,〈歲月沈沙,羅蘭的生命三部曲〉,《民生報》1995年6月28日,第15版。 俞卿,〈有聲的散文,介紹「歌與春及花」〉,《中央日報》1980年11月12日,第10版。 洪淑苓,〈「我乘雲朵歸來」的寫作觀點〉,《國語日報》1986年1月25日。 洪淑苓,〈為歷史掌燈,「風雨歸舟」讀後〉,《國語日報》1986年2月8日。 張雪茵,〈細語羅蘭散文〉,《青年戰士報》1975年11月20日,第20版。 張夢瑞,〈羅蘭新書彩繪日記〉,《民生報》2001年1月22日,第A6版。 陳銘磻,〈與世無爭的小河――羅蘭的內在世界與創作世界〉,《臺灣時報》1981年3月12日。 楊永英,〈羅蘭小語言微意深重〉,《中央日報》2000年6月4日,第18版。 楊佩欣,〈世華文學終身成就獎頒給羅蘭及鄭清文〉,《自由時報》2003年3月18日。 靳佩華,〈我的大姐――羅蘭〉,《臺灣新生報》1993年3月17日,第14版。 趙靜瑜,〈羅蘭以智慧彩繪生命日記〉,《自由時報》2001年1月18日,第40版。 齊邦媛,〈歲月沈沙〉,《聯合報》1995年7月6日,第42版。 鄧美玲,〈羅蘭淅瀝中國滄桑歲月〉,《中國時報》1995年7月13日,第42版。 鄭明娳,〈誰來研究臺灣文學〉,《自由時報》2004年4月6日。 薇薇夫人,〈現代天倫〉,《聯合報》1973年11月2日,第14版。 四、學位論文(依筆畫順序由少到多) 朱嘉雯,《亂離的自由——五四自由傳統與臺灣女性渡海書寫》,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余恆慧,《羅蘭散文研究》,臺北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李姝嫻,《五○年代女性懷舊散文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李麗華,《再現的自我與自我的再現──台灣解嚴後的女性自傳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張永東,《羅蘭文學研究》,華僑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張詩宜,《反共文學之外的另類書寫——以五、六○年代三位女作家為分析對象》,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許珮馨,《五○年代的遷臺女作家散文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五、研討會論文集(依作者姓名筆劃遞增) 王小琳,〈青春與家國記憶──論五○年代大陸遷台女作家的憶舊散文〉,收錄於李瑞騰主編《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出版,2003),頁1-18。 古繼堂,〈清新的文筆,動人的哲思──漫談《羅蘭小語》〉,收錄於姚同發主編《解讀羅蘭──羅蘭作品研討會論文集》(天津:海天出版社,1997),頁106-108。 姚同發,〈天津情‧中國魂──臺灣女作家羅蘭及作品〉,收錄於姚同發主編《解讀羅蘭──羅蘭作品研討會論文集》(天津:海天出版社,1997),頁2-8。 張瑞芬,〈蒼茫雲海,歲月沉沙〉,收錄於李瑞騰主編《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出版,2003),頁21-30。 盛英,〈「屬於秋天」的作家〉,收錄於姚同發主編《解讀羅蘭──羅蘭作品研討會論文集》(天津:海天出版社,1997),頁25-31。 郭颯,〈展現台灣藝術散文原貌──《台灣藝術散文選》序〉,收錄於《美麗島文學評論集》(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1),頁33-40。 陸士清,〈歷史、人生、家國──讀羅蘭的《歲月沉沙》〉,收錄於姚同發主編《解讀羅蘭──羅蘭作品研討會論文集》(天津:海天出版社,1997),頁59-62。

Page generated in 0.005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