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3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五○年代女性散文的兩個範式--以張秀亞、艾雯為中心

羅淑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五○年代一個巨變的時代,在以往都以單一論述與觀點審視之,如今多元文化的出現,必將為其開發不同面目的思考,張秀亞與艾雯就是一個例子。在五○年代的女性散文當中,有兩個值得注意的範式,分別是張秀亞所建立的「詩化散文」,追求散文的「純粹性」與艾雯建立的「私密散文」,追求散文的「私密性」。她們都以「美文」的方式書寫散文,成績有目共睹。本論文的研究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將概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與範圍方法,提供台灣文學史的書寫另一視角,且開拓女性散文的美學新版圖。   第二章兩位作家的生平與文學中,試圖以時代背景為經、個人生平為緯,劃出二位女性作家的歷史座標,並介紹這兩位作家的文學生命。   第三章將就張秀亞散文的藝術造詣深入探討,分別以主題類型、散文創作的理論與實踐、及散文藝術技巧的錘鍊建構之。張秀亞的主題類型大抵以身邊近物或個人經歷著手,展現了她對人生的關懷。張秀亞的散文文本中有很多對於文藝問題的探討,將其彙整分析,可建構其散文文學觀,並以其散文觀驗證其文本。張秀亞散文的藝術技巧可從四點分析,一為使用凝鍊的文字經營散文。二為多用獨語式的告白用語,屬自我的靈魂對話。三為多採靜態、微物的述寫視角,細膩深刻。四是則是她將意識流小說的概念引入散文,使得傳統散文開始產生質變。   第四章則以艾雯的散文為對象,分析她的散文主題,大抵不出在地的人生小景,刻劃出台灣的風土民情;溫柔敦厚的母愛,散發出母性的光輝;詠物寄情,闡發哲理;田園牧歌,展現恬淡的心境;懷舊憶往,表現對故鄉的眷戀;旅遊書寫的嘗試,為女性散文旅遊書寫留下了楔子。第二節將討論艾雯的散文創作意念與實踐。艾雯少有專論散文的篇章,但其散文觀可從其散文文本中琢磨而出。艾雯散文技藝的追求中,將提及其以詩為文的精神,強調美的內蘊。而閑話式的晤談用語,讓讀者更貼近作者,讀其文章有如與老友話家常。至於詠物溶化哲理的述寫視寫,可以看出艾雯將哲理化入生活的用心。   第五章將以這兩位作家的書寫特質與意涵成為分析的焦點。張秀亞與艾雯在書寫上有其共同的特質與意涵:永恆的鄉愁指的是她們對往過歲月的依戀,而家鄉與往過歲月成為一個特殊的時空,任何的事物都有它特殊的意涵。「在地化」與「家台灣」的寫作視角,「在地化」表現出女性特有的「空間感」,而「家台灣」使台灣成為女性寫作空間的隱喻,其背後的意義是我們不得不注意的。在尚屬於女性主義初萌期的五○年代,兩位作家利用母性的暈開與渲染,使得傳統的「母性」與前衛的「女性」,得到了兼容並蓄的調和。最後是真實生命的感悟,在她們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她們對「真善美」境界的追求,而這些都透過對真實生命的感悟表現出來。   最後結論將提出在五○年代女性散文中的兩個範式,這兩個範式在美文的基礎分別由張秀亞與艾雯所建構而出。張秀亞的美文書寫為其建立起一個範式,這種詩與散文結合的「詩化散文」,是美文最極至的表現。而艾雯在寫作散文時大量運用日記體與書信體,這種私密性極高的散文體裁,為其建立了「私密散文」的範式。
2

尋找自己的位置──羅蘭散文研究

李貞儀, Zhen Yi Lee January 1900 (has links)
自一九四九年以來,臺灣女作家人數之多,如同璀璨的文學星群,不斷照亮臺灣文壇的半邊天下。然而,如此豐沛的臺灣女性文學創作,在臺灣文學史的建構過程中,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尤以羅蘭的作品,不論是在過去或是現在,以欣賞或是讚譽的讀者居多,但研究者和評論者相對的就比較少。以臺灣而言,截至目前,雖已有為數不少的單篇評論,但專論羅蘭作品的專書卻是付之闕如。研究的對象,也僅只於一些的簡單評析,尚缺有體系的全面探究,因此,本論文以羅蘭散文為研究的主題,希望能為羅蘭散文架構一個較全面的體系。 本論文擬從文本出發,以主題的取向與敘述的策略相結合,兼具作品內在與外緣的探討與比較,從而進一步辨義羅蘭散文的書寫在現代散文中的意義與位置。除了主題與敘述為兩大主軸開展之外,作者的身份所造成的條件性書寫,及其相關的文獻資料也是本論文所關注的重心。希望透過「基礎的文本整理與詮釋」、「論文研究資料解讀」、「時代變遷對作家的啟發」和「文本分析」為研究的策略,將時代變遷對羅蘭的影響與啟發等面向做一通盤的分析、比較與歸納,藉此結果來論證出本論文所要研究的中心議題──羅蘭作品在當代女性散文中的位置,並試圖建構其在散文史上的意義,且根據各章的研究成果,總結歸納羅蘭散文中所呈現出的風格特色與美學內涵,企圖辨義其在散文史上所代表的意義,以補臺灣文學史史頁中──「當代臺灣女性散文研究」之不足。也希望能把羅蘭的創作和時代變遷建立關聯性,並能透過本研究建構一個臺灣女性當代散文研究的觀察脈絡與文化視角。 / 摘要 i 目次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10 第三節 範圍界說與研究方法 ………………………………………………15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安排 ……………………………………………………18 第二章 她的故事──羅蘭自傳研究 ……………………………………………20 第一節 走過歷史的橋樑 ……………………………………………………22 第二節 尋根溯源的身世拼圖 ………………………………………………27 第三節 一趟返「家」的旅程 ………………………………………………39 第四節 「消失的存在」與「存在的消失」 ………………………………44 第五節 小結 …………………………………………………………………52 第三章 她的理想與異想──羅蘭生活散文研究 ………………………………53 第一節 彩繪日記 ……………………………………………………………55 第二節 生活中的「小」風景 ………………………………………………59 第三節 美麗的夢想? ………………………………………………………72 第四節 小結 …………………………………………………………………84 第四章 她是這樣感悟人生──羅蘭小語研究 …………………………………85 第一節 她和廣播結緣 ………………………………………………………85 第二節 哲理與智慧並存的獨到見解 ……………………………………91 第三節 羅蘭小語的美學意涵 ……………………………………………103 第四節 小結 …………………………………………………………………112 第五章 結論:羅蘭散文書寫的特質與意涵 ……………………………………113 第一節 家台灣的生活圖景與認同 …………………………………………113 第二節 感官體驗的召喚 ……………………………………………………116 第三節 生命的感悟與自我追尋 ……………………………………………118 第四節 總結 …………………………………………………………………119 附錄…………………………………………………………………………………122 參考書目……………………………………………………………………………129
3

1990年以降台灣女作家散文中母職經驗探究

劉佳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約自一九八六年中起,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開始在學院中興起;一九八七年台灣宣布解嚴,政治鬆綁;而台灣的婦女運動,歷經長時期的醞釀,一直到一九九○年以降被稱為「台灣婦運的成長、成熟期」。在社會風氣逐步開放、女性主義興起以及婦女解放運動的影響之下,透過文學創作展現女性意識的作品數量漸多,女性作家對於婚姻或母職的思考,也漸漸擺脫了父權文化中的刻板觀點和傳統模式,因此,本論文將研究的時間點鎖定於解嚴之後、婦運漸趨成熟的九○年代,以「一九九○年以降台灣女作家散文中母職經驗」為研究主題。但一九九○年以後至今橫跨近二十年,散文創作繁多,故選擇較具代表性的作家為主要研究對象,計有李黎、廖玉蕙、龍應台、周芬伶、張讓、朱天心、簡媜、利格拉樂‧阿烏八位女作家。散文書寫貼身的個人經驗與生命實踐,相較於規格、制式化的專家育兒教養書來得親切和生動,再者,其深刻記錄與描繪從女性成為母親的心路歷程,也有不同於專業教養書籍的細膩思維和值得探討的議題。本論文計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概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相關研究成果、論文架構等。 第二章「台灣女性散文母職經驗書寫概述」:首先整理五○年代至九○年代間台灣女性散文母職經驗書寫的脈絡,其次簡介李黎、廖玉蕙、龍應台、周芬伶、張讓、朱天心、簡媜、利格拉樂‧阿烏八位女作家及其書寫母職經驗的相關作品。 第三章「女作家母職經驗的歷程」:母職經驗的歷程包括妊娠與哺育為女性獨享的生命經驗,還有照護幼稚期的孩子、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互動等,最後母親必須學會放手,讓孩子單飛。 第四章「女作家母職經驗的思索」:從母職經驗中思索婚姻的意義、自我與母職的掙扎如何平衡,又親子相處中可以觀照自我往昔的生命,亦即回顧自己童稚時期與母親的相處經驗,進而重新連結母女的生命。 第五章「母職經驗中對文化與社會的思考」:分析女作家散文母職經驗中與文化、社會相關的思考,如:荒涼的女性學、女性的生育醫療經驗、對女性與孩子不友善的大環境、男性的親職參與等等。至於原住民因其特殊的文化及其邊緣化的處境,使得原住民母親有別於一般母親的經驗與心聲,所以一併列入本章探討。 第六章「結論」:總結全文,並提出研究心得及日後可以繼續探索的方向。女作家身負母職,孕育生命長河,踏著母親後塵相繼鮭魚還鄉的艱難使命,前仆後繼,不可迴避的衝擊。走向婚姻、生育兒女,母職生涯無論長短,每一位母親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不能複製的基因工程,在DNA的驅動程式裡翻轉與擺蕩。我父、我夫、我子,相對也是女兒、妻子、母親,交錯在傳統母職與現代職業婦女的氛圍,企圖對生命有一帖說法,下個定論。

Page generated in 0.023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