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張秀亞散文研究傅如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前輩女作家張秀亞為研究對象,張秀亞一生創作量豐富,創作文類涵蓋詩、散文、小說與翻譯,本論文乃針對張秀亞的散文來作探究,一方面因張秀亞對散文情有獨鍾,渡海來台後幾以散文創作為主,一方面因她的散文質量均佳,成就較其他文類為高。在五、六O年代,張秀亞的散文不僅是教科書選文的常客,也是報章雜誌見報率頻繁的作家,她溫柔細膩的寫作風格,詩化散文的寫作特色,成為散文寫作的一個典範。這位一生沉默而執著的的寫作者,全心投入文學創作的藝術家,在2005年《張秀亞全集》問世前,幾乎已被當今的文壇和社會大眾所遺忘,令人遺憾的是,在現代文學史上,也總缺乏關愛的眼神與公允的評價。閱讀張秀亞,不僅重溫那個單純且令人懷念的年代,也進入溫馨美好的氛圍中。她的名字,烙印成為台灣社會的共同記憶,在台灣戰後荒涼寂寥的年代,滋潤著許多承受國仇家難,與窘迫現實生活搏鬥的靈魂。
本論文的研究內容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對張秀亞本人的介紹,一是對張秀亞散文的研究。在張秀亞本人的介紹,本文以「大龍河畔的尋夢者――啟蒙孕育期」、「迎向藍天的苦奈樹――亂離成長期」、「北窗下的三色堇――文學巔峰期」、「自己的房間的實踐者――旅美安養期」來概括張秀亞的生平與重要經歷,跟著張秀亞生命的地圖行走,見證了那個苦難漂流的年代,透過作家作品真實的呈現,無異也重新歷經了那段動盪的歲月。
張秀亞散文的研究,是本論文的寫作重點。在散文領域中,張秀亞是少數兼具理論與實踐的作家。因此從她對散文的創作理念,來對照她散文的實際創作,可以發現張秀亞所強調的「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忠實面對自己與讀者」、「純真、簡淨、韻致美妙、想像豐富」、「寫作技巧的求新」,都成了她對自己創作的要求。她在〈創造散文的新風格〉文中所提出的「新的散文」理念,如此恢弘的創作觀,極具前瞻性的視野,雖然在其創作中並未完成其理論的實踐,但卻給了現代散文一個新的努力方向。而對中外名家的實際批評,可以觀察到張秀亞評介的觀點與角度,也看出她對散文的見解與看法。
爬梳張秀亞散文的文本,研究者將張秀亞散文分為「生活小品」、「文評書序」、「書信體式」三種型態,其中以生活小品型態的散文數量最多也最好。在內涵上,則分「懷舊憶往」、「自然禮讚」、「生活感悟」、「市井浮繪」、「宗教情懷」五大主題。
分析張秀亞散文的寫作藝術,一是詩化散文的散文美學表現,從文字的詩境與詩意的塑造、節奏的注重、意象的鎔鑄,意識流的手法,都使張秀亞的散文呈現濃厚的詩味,也說明她的散文都是「詩的延伸」。二是洗鍊的文字與豐富的辭采,張秀亞以「文字的鍊金術」,將那些磨爛了的文字呈現出新的生命,因此不但使得她的散文有思想,也有文采。三是簡明的結構,張秀亞寫作的態度嚴謹,不是筆隨意走的隨性創作,因此對於結構佈局的重視,是她創作時的自我要求。四是細微事物的書寫視角以及獨語告白的書寫手法,前者使張秀亞的散文掌握到「剎那間的永恆」,具體傳神的寫出瞬間的變化與感動。後者使張秀亞的情感豪不狡飾的流露,真實紀錄了作家生命中的痛苦與悲哀,也收到自我慰藉之效。這種瑣碎、斷片、私密的敘述手法,成了張秀亞散文獨特的敘述手法。
結論部分,從前文中梳理出「美文的開拓者」、「女性書寫的典範」、「真善美的實踐者」來概括張秀亞的散文成就。張秀亞,為台灣留下溫柔的記憶,為文學繫住了堅硬的意志。她讓許多人沉浸在她美文的氛圍中;在文學中流動著濃厚的女性特質,開發了女性世界的情緒與記憶的敘述;她的散文中流露出的真善美,更保留了人們心中的想望。張秀亞為台灣創造了美好的記憶,為文學留下了永恆的生命,這一位當代的散文大家,是台灣的文學史上一朵永不凋謝的三色堇!
|
2 |
五○年代女性散文的兩個範式--以張秀亞、艾雯為中心羅淑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五○年代一個巨變的時代,在以往都以單一論述與觀點審視之,如今多元文化的出現,必將為其開發不同面目的思考,張秀亞與艾雯就是一個例子。在五○年代的女性散文當中,有兩個值得注意的範式,分別是張秀亞所建立的「詩化散文」,追求散文的「純粹性」與艾雯建立的「私密散文」,追求散文的「私密性」。她們都以「美文」的方式書寫散文,成績有目共睹。本論文的研究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將概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與範圍方法,提供台灣文學史的書寫另一視角,且開拓女性散文的美學新版圖。
第二章兩位作家的生平與文學中,試圖以時代背景為經、個人生平為緯,劃出二位女性作家的歷史座標,並介紹這兩位作家的文學生命。
第三章將就張秀亞散文的藝術造詣深入探討,分別以主題類型、散文創作的理論與實踐、及散文藝術技巧的錘鍊建構之。張秀亞的主題類型大抵以身邊近物或個人經歷著手,展現了她對人生的關懷。張秀亞的散文文本中有很多對於文藝問題的探討,將其彙整分析,可建構其散文文學觀,並以其散文觀驗證其文本。張秀亞散文的藝術技巧可從四點分析,一為使用凝鍊的文字經營散文。二為多用獨語式的告白用語,屬自我的靈魂對話。三為多採靜態、微物的述寫視角,細膩深刻。四是則是她將意識流小說的概念引入散文,使得傳統散文開始產生質變。
第四章則以艾雯的散文為對象,分析她的散文主題,大抵不出在地的人生小景,刻劃出台灣的風土民情;溫柔敦厚的母愛,散發出母性的光輝;詠物寄情,闡發哲理;田園牧歌,展現恬淡的心境;懷舊憶往,表現對故鄉的眷戀;旅遊書寫的嘗試,為女性散文旅遊書寫留下了楔子。第二節將討論艾雯的散文創作意念與實踐。艾雯少有專論散文的篇章,但其散文觀可從其散文文本中琢磨而出。艾雯散文技藝的追求中,將提及其以詩為文的精神,強調美的內蘊。而閑話式的晤談用語,讓讀者更貼近作者,讀其文章有如與老友話家常。至於詠物溶化哲理的述寫視寫,可以看出艾雯將哲理化入生活的用心。
第五章將以這兩位作家的書寫特質與意涵成為分析的焦點。張秀亞與艾雯在書寫上有其共同的特質與意涵:永恆的鄉愁指的是她們對往過歲月的依戀,而家鄉與往過歲月成為一個特殊的時空,任何的事物都有它特殊的意涵。「在地化」與「家台灣」的寫作視角,「在地化」表現出女性特有的「空間感」,而「家台灣」使台灣成為女性寫作空間的隱喻,其背後的意義是我們不得不注意的。在尚屬於女性主義初萌期的五○年代,兩位作家利用母性的暈開與渲染,使得傳統的「母性」與前衛的「女性」,得到了兼容並蓄的調和。最後是真實生命的感悟,在她們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她們對「真善美」境界的追求,而這些都透過對真實生命的感悟表現出來。
最後結論將提出在五○年代女性散文中的兩個範式,這兩個範式在美文的基礎分別由張秀亞與艾雯所建構而出。張秀亞的美文書寫為其建立起一個範式,這種詩與散文結合的「詩化散文」,是美文最極至的表現。而艾雯在寫作散文時大量運用日記體與書信體,這種私密性極高的散文體裁,為其建立了「私密散文」的範式。
|
3 |
張秀亞散文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 / Chang,Shiou-Ya's Prose and Modernist Literature of Taiwan黃寶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張秀亞,生於一九一九年的外省籍女作家,是臺灣文壇上重要的散文作家,她幾十年精彩的人生著作,以學院派的專業素養與對自然的熱忱愛好,與同輩作家渡海來台後,以精妙字句、想像豐富的美文受人矚目。而她的文章除眾家稱說的古典抒情韻味,還透露何種端倪?有學者提出張秀亞是來台第一代女作家中「翻譯文學與散文理論的先行者」 ,那麼張秀亞用翻譯帶來的新觀念與散文理論的提出,為台灣六○年代現代主義散文創作的興盛,奠下何種影響?現今台灣發展仍不完備的散文理論,在張秀亞手中已開啟何種思維?又張秀亞在五十年寫作歷程裡,如何漸次呈現台灣現代主義的美學風格?
本論文開展的主軸在於:張秀亞的現代主義寫作風格、畢生創作作品與自身提出之散文理論是否符應?作品與理論間隨個人經歷成長的牽引與變動關係、其它文類有無呼應散文創作理論、寫作風格對女性散文的影響等等。著眼於文學的演進,本就無所謂迸發式的潮流,台灣現代主義潮流的興盛也是如此,必然有著前人的蘊育與鋪墊──本論文試圖透過詳密而全盤的作品分析,以表格全幅呈現,再歸因出張秀亞創作生涯中極具價值的散文理論,如何在台灣五○年代的文壇播種現代主義文學苗種;並探索作品中的藝術技巧、空間語境和文體的跨界書寫,如何呈現女性生命省思和覺察,在不同於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外,另闢一畦看似結盟,卻又分立的感性天地。
|
Page generated in 0.017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