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五○年代女性散文的兩個範式--以張秀亞、艾雯為中心

羅淑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五○年代一個巨變的時代,在以往都以單一論述與觀點審視之,如今多元文化的出現,必將為其開發不同面目的思考,張秀亞與艾雯就是一個例子。在五○年代的女性散文當中,有兩個值得注意的範式,分別是張秀亞所建立的「詩化散文」,追求散文的「純粹性」與艾雯建立的「私密散文」,追求散文的「私密性」。她們都以「美文」的方式書寫散文,成績有目共睹。本論文的研究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將概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與範圍方法,提供台灣文學史的書寫另一視角,且開拓女性散文的美學新版圖。   第二章兩位作家的生平與文學中,試圖以時代背景為經、個人生平為緯,劃出二位女性作家的歷史座標,並介紹這兩位作家的文學生命。   第三章將就張秀亞散文的藝術造詣深入探討,分別以主題類型、散文創作的理論與實踐、及散文藝術技巧的錘鍊建構之。張秀亞的主題類型大抵以身邊近物或個人經歷著手,展現了她對人生的關懷。張秀亞的散文文本中有很多對於文藝問題的探討,將其彙整分析,可建構其散文文學觀,並以其散文觀驗證其文本。張秀亞散文的藝術技巧可從四點分析,一為使用凝鍊的文字經營散文。二為多用獨語式的告白用語,屬自我的靈魂對話。三為多採靜態、微物的述寫視角,細膩深刻。四是則是她將意識流小說的概念引入散文,使得傳統散文開始產生質變。   第四章則以艾雯的散文為對象,分析她的散文主題,大抵不出在地的人生小景,刻劃出台灣的風土民情;溫柔敦厚的母愛,散發出母性的光輝;詠物寄情,闡發哲理;田園牧歌,展現恬淡的心境;懷舊憶往,表現對故鄉的眷戀;旅遊書寫的嘗試,為女性散文旅遊書寫留下了楔子。第二節將討論艾雯的散文創作意念與實踐。艾雯少有專論散文的篇章,但其散文觀可從其散文文本中琢磨而出。艾雯散文技藝的追求中,將提及其以詩為文的精神,強調美的內蘊。而閑話式的晤談用語,讓讀者更貼近作者,讀其文章有如與老友話家常。至於詠物溶化哲理的述寫視寫,可以看出艾雯將哲理化入生活的用心。   第五章將以這兩位作家的書寫特質與意涵成為分析的焦點。張秀亞與艾雯在書寫上有其共同的特質與意涵:永恆的鄉愁指的是她們對往過歲月的依戀,而家鄉與往過歲月成為一個特殊的時空,任何的事物都有它特殊的意涵。「在地化」與「家台灣」的寫作視角,「在地化」表現出女性特有的「空間感」,而「家台灣」使台灣成為女性寫作空間的隱喻,其背後的意義是我們不得不注意的。在尚屬於女性主義初萌期的五○年代,兩位作家利用母性的暈開與渲染,使得傳統的「母性」與前衛的「女性」,得到了兼容並蓄的調和。最後是真實生命的感悟,在她們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她們對「真善美」境界的追求,而這些都透過對真實生命的感悟表現出來。   最後結論將提出在五○年代女性散文中的兩個範式,這兩個範式在美文的基礎分別由張秀亞與艾雯所建構而出。張秀亞的美文書寫為其建立起一個範式,這種詩與散文結合的「詩化散文」,是美文最極至的表現。而艾雯在寫作散文時大量運用日記體與書信體,這種私密性極高的散文體裁,為其建立了「私密散文」的範式。

Page generated in 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