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多種類型的威權主義:中國政權性質的探討 / Varieties of Authoritarianism: Post-Mao China's Regime Type In Focus

當前中國的政權性質為何?在非民主政體的分類當中,當前中國的位置可能在那裡?這個威權政體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方面,究竟表現出那些整體性的特徵?本文將以Linz and Stepan(1996)對非民主政體的分類為基礎,在不捨棄原始分類中任何一個分類標準的前提下,修正並濃縮成一個結合政治領域、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的分析框架。接著,本文根據這個分析框架帶入相關的文獻議題,透過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二手文獻,從學者們對特定議題的研究成果中抽離出政權的部分特徵,最終歸納整理出對當前中國政權性質的總體評估。
藉由回顧和評析學者們的觀點,本文主張當前中國政權揉合後極權特性(政治領域和社會領域)和典型威權特性(經濟領域),因此在威權主義的概念系譜裡,既不是完全的後極權主義,也不是完全的典型威權主義,而是游離在兩者之間的政權類型。這種帶有混合性質的政權類型,反映出當前中國在脫離毛澤東極權統治時期的過程當中,「政經社」三個領域各自有不同的偏離幅度,即在政治、社會領域的偏離幅度較小,而在經濟領域的偏離幅度較大。不過,這不表示有必要在非民主政體的分類中再增加一個次類型。相反地,本文僅僅是想強調當前中國在「政經社」展現出不同的政權特性,是一種混合、介於、擺盪在後極權主義和典型威權主義之間的威權國家,表現出「多種類型的威權主義」。
本文的研究發現提供兩個研究意涵。第一、中國政權的混合性質可以為非民主政體的分類帶來重要啟示,學界應該重視長期被忽略的經濟因素對政體分類可能的影響力。此外,當一個威權政體並非在各個領域的發展方向皆是一致的時候,學界應該要如何判斷其政權性質。第二、本文從「民主轉型及其鞏固」與「國企改革」兩個議題,討論政權類型對於理解經驗事實的貢獻。從當前中國的政權性質來看,我們仍不宜對中國在短期內出現政治民主化抱持過高的期望。
第一章是緒論,揭開本文的研究問題、回顧研究問題的既有文獻、說明研究方法和研究侷限。第二章至第四章正式進入文章主軸,分別探討政治領域(黨國體制本身的運作)、經濟領域(黨國體制下的國家市場關係)和社會領域(黨國體制下的國家社會關係)。第五章是結論,包括重整本文的研究發現、釐清本文的研究發現與其他學者的不同之處、當前中國在非民主政體分類中的位置、中國政權性質對非民主政體分類的啟示、政權類型對理解經驗事實的貢獻。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8260006
Creators高頡, Kao, Chieh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