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約略敘述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發生的原因,和其強烈的救亡色彩,所產生的不利影響。第二章,討論魯迅及其所屬時代。從〈我之節烈觀〉對傳統貞節觀的批判,到〈娜拉走後怎樣〉經濟解放的時代宣示,魯迅小說《祝福》和《傷逝》中的女性也標幟著不同時代的變化。一個是肩負反傳統任務的苦難婦女,一個則不僅是象徵五四精神精神的中國娜拉,還身被對五四個性解放的反省。
第三章分析茅盾。茅盾個人的婦女解放觀和魯迅可以說是一脈相承。魯迅雖然提出經濟解放,卻沒有明示一條實行的道路,茅盾則直指革命,加入工農群眾,必須先達到社會解放,婦女才能得到解放。筆者選擇了《蝕》、《虹》兩部長篇小說和《野薔薇》□五個短篇小說集所創造的一系列的「時代女性」來分析。這些「時代女性」可以說是婦女史上自五四到五卅這段時期女性的具體圖像,她們不只是出走的娜拉,並且已是都市的「小資產階級女性」。在戀愛與革命之間,尋找自我的定位,最後茅盾以其男性的觀點,將婦女解放寄託在共黨革命上。第四章丁玲及其小說,丁玲是和這個男性主流意識妥協的典型代表。丁玲蜚聲文壇的作品《夢珂》、《莎菲女士的日記》,以一個女性對於愛與性的痛苦掙扎和需求,來探索女性的心靈狀態,呈現女性觀點的兩性關係。除了對父權社會的批判外,丁玲觸角伸到男性婦女解放觀點一個薄弱的層面:夫權的批判。自《夢珂》以後到一九二九年的作品,大都存有她個人的女性意識。但到一九三○年以後,為了順眾時代的潮流,她不期然地追隨了五四以來的「男性女性主義者」的道路,把婦女問題附屬在社會問題上。從《韋護》、《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一九三○年上海(之二)》到《水》,丁玲讓女主角們由女性自我向革命大眾妥協。包括她自己本身,也同時有了出路。
第五章結論,自戊戌以來,救亡圖存,政治、社會革命成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主基調的結果,淡化了男性批判和女性的自我反思。儘管女性改善了社會地位和社會權利,但這並不是婦女解放運動真正精神內涵。唯有從女性自覺,以「性別」角度去揭開父權社會所加於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重重障礙,方才能尋出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定位,永遠不再陷入「娜拉走後怎樣」的循環夢魘中。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3885 |
Creators | 吳怡萍, Wu, Yi Ping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