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中共與巴基斯坦關係之研究(一九四九─一九七七)

巴基斯坦為亞洲最大的回教國家,與我國回民人口最多的新疆省為鄰。自滿清入關以,我國西北的陝西和甘肅兩省曾屢次發生回民變亂事件,新疆回民聞變亦曾起兵反抗清廷,整個西北邊疆動亂不已。太平天國之亂平定以後,清廷始命左宗棠率軍敉平回亂,然而新疆回民盤據天山以南地區與兵作亂,且與英俄勾結,儼然一獨立王國,清廷不敢貿然勞師遠征,唯左宗棠力主乘勢撤底解決回亂,乃奉派督辦新疆軍務,經三年征戰,新疆回民領袖阿古柏兵敗自殺,新疆回亂始告平定。
我國新疆省居民中回民約佔礙分之九十以上,總數約為四百五十萬人。巴基斯坦與印度分別獨立後,巴國即以回教先鋒及回民利益保護者自居,中華民國政府惟恐巴國繼承大英帝國的衣缽,在我國西北邊陲戰略地區與蘇聯合作,共謀製造分離運動,,所以無論中華民國政府或中共政權,對巴基斯坦始終持懷疑的態度。中共政權成立以後,巴基斯坦經由其駐莫斯科大使向周恩來致送承認照會,此一方式不僅有違外交慣例,而且在英蘇勾結的歷史陰影籠罩之下,中(共)巴互換大使曾拖延了一段時日。
中共和西方國家最為忠實的盟友巴基斯坦建立密切的友好關係,可以說是中共對外關係上的一種特有的創舉。中共和巴基斯坦,一個是高度教條化的共產獨裁正權;一個是回教反共先鋒的軍事政府,無論就社會結構、文化背景、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經濟制度以及國家目標而言,都是截然不同的政治體系,但是基於共同以印度為敵和同時感受來自蘇聯的威脅而終於建立密切關係,且成為互相合作的伙伴。此不僅被西方學者認為是「外交上的一個謎」,而且是「近代外交史上的奇蹟」。
巴基斯坦為了克什米爾歸屬問題,曾相印度發生過三次軍事衝突,中共和印度為了邊界問題亦曾與印度兵戎相見。自一九六二年秋中(共)印邊界衝突發生後,加速了中共和巴基斯坦的勾結。從此以後,中(共)巴先後簽訂了邊界、貿易、航空、電傅照相等協定,雙方政要也頻頻互相訪問,最後擴大到經濟和軍事的全面合作,建立了西方學者所謂的「中共和巴基斯坦軸心」的特殊關係。此後,由於中(共)巴關係的全面發展,引起了蘇聯的憂慮,為了維持巴基斯坦接受來自美國和中共軍經援助下的南亞權力平衡,蘇聯在一九六五年印巴衝突後,經斡旋促使印巴兩國元首在蘇境塔什干會晤,發表了塔什干宣言。隨後,蘇聯開始向巴基斯坦提供大量經濟援助和微量的軍事裝備,這時巴國在外交上對各大國採取等距外交,不讓中共專美於前。
一九七一年東巴危機期間,中共與巴基斯坦的關係再度增強。甚至於中共為了維持其在巴國的既得利益,竟一反常規,背棄了「支持亞非拉民族解放」的政策目標,支持殘暴兇惡的西巴雅亞軍事政權壓制東巴的民族解放運動,甚至於在東巴獨立為孟加拉國以後,中共還拖延對孟加拉國的外交承認,並在聯合國安理會中屢次否決孟加拉的申請入會案。
自從中蘇共交惡後,蘇聯的全球戰略,除了孤立美國以外,就是包圍中共,迫使中共永居劣勢。為了達此目的,蘇聯在中蘇邊界集結大量兵力,遂引起了一九六九年的珍寶島軍事衝突,接著蘇聯海軍向印度洋及亞洲海域擴張,其目的在阻止中共由海上向第三世界進行國際統戰。最後蘇聯和印度於一九七一年簽訂友好合作條約,使中共在戰略上面臨南北夾擊的困境。在第三世界的外交活動中,蘇聯也積極地鼓吹「亞洲集體安全體系」,雖然莫斯科一再否認這一倡議不是針對任何國家,但中共早已瞭解,「亞安體系」的目標在包圍中國大陸。為了突破蘇聯的包圍,中共首先採取了聯美制俄的策略。一九七四年以後,中共在「三個世界論」的戰略理論指導下,企圖組織一個反蘇國會際統一戰線。在亞洲設法爭取日本簽訂「中日友好條約」,在南亞則繼續鞏固和巴基斯坦的關係,並和印度恢復大使級的外交關係,企圖以談判邊界問題誘使印度逐漸疏遠蘇聯的影響。所以盡管親中共的巴基斯坦統理布托已遭逮捕,今天的軍事政府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仍然是中共對南亞的最大伙伴,不過自一九七七年以來,南亞各主要國家內政上的變動,使印巴孟三國間的關係亦由傳統的敵對而漸趨和解,中共可資利用的印巴矛盾也漸漸無法得心應手,因此南亞各國採取睦鄰政策後,也無形中成為中共與印度和解的原因之一。
本論文研究的途征主要有兩方面:一為縱的觀察;二為橫的研究。前者以中共和巴基斯坦關係的歷史發展、政策路線、民族主義等傳統的研究方式,試作系統性的分析;後者則以權力平衡、國家利益、戰略目標以及國內政治結構與外交政策的「連繫」(Linkage)理論,來探討美國、蘇聯和中共在南亞的三角關係。
至於資料的來源,基本文件則大部分取材於中共出版社的年鑑、手冊、統計小冊、報紙、廣播等原始資料,事實的敘述,發展的經過則採用國外有關中(共)巴關係的學術專者著、期刊論文以及報紙評論,因此特別要感謝我服務的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為我提供了各种必要的權威性學術著作和期刊。最後我特別要感謝指導老師朱文琳先生的指引和曹主任的再三督促,使本論文得以草成。文中錯誤及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尚請各位師長批評指正。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7948
Creators沈鈞傳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