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國民中學教師心理學信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涵義

幾乎每一個教師在師資培育過程中都會學習到如何從心理學的層面去看學生與教有,即使未學過心理學科目的教師在教學時,也多少都會對學生的人性或心理抱持一些假定,但是教師對於人類心理的信念究竟會如何影響其教育的信念及其行動?本研究目的即在探討教師的心理學信念與教師教學信念、教學行為、教育改革態度與學生學習知覺之關係,探索教師心理學信念在教育上的涵義,並嘗試建立研究教師心理學信念的測量工具。本研究原計畫將教師心理學信念分為:「古典心理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認知主義」,四個向度,但經過二次信、效度分析的結果,決定將「人本主義」、「認知主義」合併為「認知與情意主動」心理學信念,將教師教學信念、教學行為均各分為「學生中心」、「互動式」、「教師中心」三個向度。
本研究施測分兩次進行,研究一主要在編製測量工具及建立信效度,以大台北地區共160位教師、207位學生樣本,進行分析、並修訂工具。研究二、三以大台北地區為主及其他縣市為輔,共有教師樣本306位,學生樣本1745人,共306個樣本單位,再一次進行工具的修訂,進行信效度分析,並進行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以考驗本研究之假設。
研究結果發現,國民中學教師較傾向「認知與情意主動」心理學信念,古典心理分析次之、行為主義又次之。「行為主義」愈強而「認知與情意主動」信念愈弱的教師,其教學信念也愈傾向於以教師為中心;反之,愈傾向「認知與情意主動」心理學信念的教師則愈傾向「學生中心」及「互動式」的教學信念,也愈支持教育改革,其所任教的學生對學習也有愈正面的學習知覺。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1.在師資培有的心理學教育中加強「認知與情意主動」信念的學習;2.以「教師心理學信念量表」、「教學信念量表」、「教學行為量表」做為師資培育及教師瞭解自己信念及行為的工具,3.加強「認知與情意主動」心理學信念的在職教育,以為教育改革築下根基。
在理論的發展及未來的研究上,本研究建議:1.探討「人本主義」與「認知主義」是否為植基於相容的基本假設但著眼於不同層面的心理學流派;2.教師的信念可能是有系統的存在,週邊的信念受到核心信念的影響,因此在研究教師信念時,可再進一步探索如社會學、哲學等核心信念對於教師教學信念的影響;3.各心理學派的某些基本觀點應該是不相容的,但許多教師或學者卻常能夠讓這些觀念在心中並存,究竟他們如何安置或統整這些略額矛盾的信念,值得進一步探討;4.超越傳統以單一向度的觀點來研究教學信念及教學行為,而以「學生中心」、「互動」、「教師中心」三個向度來探討教師的教學信念及教學行為。5.針對各心理學派之基本觀點更進一步發展測驗工具,並邀請認同各學派之專家對內容效度進行評鑑。6.未來對於各學派心理學信念可再進一步分化,以便探討一個具有複雜層級結構的心理學信念系統。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2401
Creators林偉文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