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影響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之因素探討

本研究以Fishbein和Ajzen (1975,1980)的理性行為論為依據。此模式認為一個人
是否會採行某一特定行為乃決定於其行為意向,而行為意向則同時受到態度(包括情
感性與認知性)與常模(包括主觀與認知性)的影響。本研究之目的除了驗證理性行
為論應用至預測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之適切性外,並探討大學生之求助意願
及其影響因素。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十二所公立大學院校二、三、四年級學生為受試對象,實得有效樣
本為1386人,其中男生638 名,女生748 名。研究工具為「鄭氏憂鬱量表」,自編之
「求助意願量表」,包含「認知性態度」、「情感性態度」、「認知性常模」、「主
觀常模」和「行為傾向」,以及受試的性別、有無求助過專業心理輔導的經驗、求助
時間、求助次數、求助時數,及對諮商結果的評價等基本資料。
主要研究結果發現:影響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的因素依序為認知性常模、認
知性態度、情感性態度、有無求助經驗及性別,其解釋力佔總變異量的41.6% 。對有
求助經驗的大學生而言,影響其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的因素依序為認知性態度、認
知性常模及對諮商結果的評價,其解釋力佔總變異量的45.5% 。對無求助經驗者而言
,影響其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的因素依序為認知性態度、認知性常模、及主觀常模
,其解釋力佔總變異量的21% 。
其次本研究發現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的意願相當低。受試中有求助過專業心理輔
導的經驗者佔20.6% ,而其中對諮商結果的評價為「有效」的佔67.3% ,且求助意願
較高。
根據本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輔導機構應加強宣導,建立一般人對心理輔導的正確觀
念外,並加強與學生老師、親人、同學及朋友聯繫,提供大學生更多傳遞輔導訊息的
管道,對學校輔導工作之推展將有所助益。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4310
Creators董華欣, DONG, HUA-XI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