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大學生對話的記憶與社會判斷:言語行為果斷性與性別訊息之效果探討

本研究主要依據語言行為理論(theory of speech acts) 及語言使用的客氣理論(politeness theory) ,探討一段以要求為主題的對話中,要求者不同果斷性
(assertiveness) 的言語行為,與對話雙方性別此二因素,如何影響知覺此對話的受試(1) 記憶要求者所說目標論辭的百分比高低與論辭果斷性的強弱;(2) 推論對話雙方的權力高低與關係親密度;(3) 評價要求者所採用的言語行為與預測對話雙方長期關係的後果。
本研究採3 (言語行為的果斷性:標準果斷、同理果斷、不果斷)×4 (要求者對接
收者的性別訊息:男對女、男對男、女對女、女對男)的受試者間實驗設計,參與實
驗的三百六十位大學生受試,先閱讀某一種實驗處理情況的文字對話,然後再填寫一
份包含回憶論辭作業與各種社會判斷題目的問卷。經二因子便異數分析與單純主要效
果模式(simple main effect model)考驗的結果發現:(1) 受試對果斷性愈強的目標論辭,回憶的百分比愈高,且同理果斷的論辭由「男對女」此由「男對男」中的男要求者說出,有更高的回憶百分比;(2) 性別訊息對受試所回憶目標論辭的果斷性、權力高低、親密度、言語行為的評價與後果,比接收者的權力更高,且雙方關係愈親密;(4) 受是本人較喜歡女要求者與男接收者互動時採用同理果斷,甚於採用不果斷的言語行為;(5) 不論接收者是男或女,女要求者採用不果斷比採用標準果斷的言語行為,更有利於長期關係的後果。
鑑於上述結果,實驗者討論了本研究的意涵(implication) 與可能的限制,並對相關議題的研究者與果斷性訓練(assertiveness training;AT) 的應用者提出建議;特別是,過去十多年來為AT重視的標準果斷,並未此另兩種果斷性的言語行為,有更佳的立即評價;而近年來也頗受AT強調的同理果斷,亦未有最好的長期關係後果。實驗者認為,AT中的女性學員,學習較具果斷性的言語行為,其負面的評價與後果之議題,直的深思。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4419
Creators吳士宏, WU, SHI-HO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