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1980年以後大陸地區三國演義悲劇觀研究之考察

本文是以新的基點,新的角度-「接受美學」來探討《三國演義》。優秀的文學作品本身就蘊藉著不同層次、不同色調的藝術資訊,就像開採不盡的礦藏一樣,對於不同時代的採掘者總能顯示出新的寓意。因此,每個時代的文學都是站在新的基點上透視以往的文學,由於一代代後世文學的批評和闡釋、發掘和引申,作品的色彩才能更加斑斕,意蘊才能更加豐富。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序」一九八0年後大陸地區逐漸出現以「悲劇觀」詮釋《三國演義》的評論文字,《三國演義》的讀者是受了何種召喚?何以會陸續出現「悲劇觀」的評論文字,這種審美意識,與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學風潮有何關係呢?發展情形又如何呢?這是此篇論文第二章所要論述的重點。

本文第三章所探討的是《三國演義》的悲劇意識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望今制奇,參古定法」是一切優秀藝術作品的共同特徵。古希臘的三大悲劇家,在他們現存的三十多種劇作中,除了《波斯人》之外,全部出自古希臘神話和史詩,莎士比亞的悲劇採用的也大多是舊有題材,同樣地羅貫中《三國演義》也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本文第四章是結合《三國演義》的歷史人物和故事,探討《三國演義》之悲劇觀,再將《三國演義》置於西方悲劇美學之中,觀察《三國演義》和西方美學對話之情形。不同時代的不同讀者,對《三國演義》的認識都是不同的,希望透過本論文的觀察,讓更多讀者明白《三國演義》的悲劇特質。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09120201
Creators丁秋霞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