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從第二次波灣戰爭論「美、伊」情報體系暨其運作機制之研究 / The Iraq War II-"US-Iraq" Intelligence System and Application Mechanism Study

本篇論文以探討「美、伊」第二次波斯灣戰爭,雙方的情報與反情報活動為主軸,依序針對美國情報界何以誤判伊拉克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之原委,以及美國情報界有關「人員情報」與「科技情報」的相關得失,及其何以發生「當勝而未勝、當斷而未斷」的謬誤予之陳述,以期進一步就伊拉克未來情勢預為論述。整個論文研究的時間以2002年9月至2003年5月中旬為主;另視情況包括海珊在2003年12月中旬被捕,以及2006年處死為止,以呼應戰前情報資料所呈現的連貫性。
全篇內容,從「美、伊」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為起點,延續軍事作戰的脈絡,就其情報組織及其情報、安全運作機制為主,針對「美、伊」雙方在「情報政策、情報組織、編制體制、情報作為(含人員、科技情報)、員額預算、教育訓練與反情報作為」為其探討的各個面向。以伊拉克為例,本研究論述依序包括「革命指導委員會」(Revolutionary Command Council, RCC)所管轄之「情報總局(GID)、安全總局(GSS)、軍事情報局」(MI)三大情報機構,外加「共和國衛隊」(Republican Guard, RG)、「特別共和衛隊」(Special Republican Guard, SRG)相關之軍事情報作為,以及「軍事安全局」(Military Security Service,MSS)有關反情報作為,探究其在兩次波斯灣戰爭之運作效能。
至於美國情報界,啟自美國「國家安全會議」(NSC)安全體系,就其「中央情報局」(CIA)、「國防情報局」(DIA)、「國家安全局」(NSA)、「國家影像暨製圖局」(NIMA)、「國家偵察室」(NRO)等各級情報機關的組織、功能,及其如何運用「特種作戰、空中偵察、衛星監控與電訊監聽」,以廣泛探究其情報作為為重點,進而結合軍事作戰行動,探究其成敗得失。其中,針對美國情報界誤判伊拉克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WMD)之原委,以及美國情報界在「人員情報」與「科技情報」的相關工作,何以發生「當勝而未勝、當斷而未斷」的謬誤予之陳述,以期進一步為當前的伊拉克情勢預為論述。
全篇研究架構乃是依據派森斯(T. Parson)所提倡的《社會系統論》,同時針對黎特(J. Litterer)論述的《透析組織》(The Analysis of Organization),作為解析各方情報組織之特質與差異。論文寫作期間,個人亦視需要透過《文獻探討法》、《歷史研究法》與《個案研究法》等方法妥當論述。另;本篇論文區分為7章、33節,約17餘萬字。其中;針對「情報對軍事作戰之影響是否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情報政策與情報組織之間關聯性應如何取捨」,以及「戰略環境改變與情報作業程序之關聯性」等三個環節,就其緒論(第一章)、「美、伊」第二次波斯灣戰爭緣起暨作戰概況(第二章)、二次波斯灣戰爭期間伊拉克情報體系及其作為(第三章)、二次波斯灣戰爭期間美國情報體系及其情報作為(第四章),以及「美、伊」雙方在情報政策與機制(第五章)與「美、伊」二次波灣戰爭之情報實務與作為(第六章),進而導引出第七章、研究心得與研究發現,並據此完成論文寫作。
由於伊拉克的情報文件多受戰火摧殘,加之伊拉克情報、反情報體系在戰後瓦解後,僅存的文件檔案又多遭俄羅斯帶走,致使伊拉克原始資料舉證不易。此外美國國會在2007年完成調查報告後,固然有助於部分真相的還原,但限於美國單方面的論點,仍不足以呈現其原貌。故亟需參考第三者或其他國家的出版品、網路資訊,輔以個人多方研究所得增益其所不足,此一論述諒必有所洞悉。總之,本篇論文乃是針對「美、伊」二次波斯灣戰之情報作為為其論述,有其針對性、專屬性與深入之探討,惟受美國行政機構資料保密之侷限性,部份內容猶待日後解密方能進一步論述,因此不周之後尚祈指導教授、各位老師及研究此一課題的同學們有所見諒。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5981003
Creators施澤淵, Shih, Jiz Yua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