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三言》之越界研究

本文的論述架構,是以越界的概念做為切入點,從界限的流動不定,去掌握跨越的意義,藉此蠡測人的心理世界與真實的經驗感。並以中國的自我觀及「常」與「非常」的概念做為樞軸,探究《三言》中意識型態與文本實踐的繫連。論文的第二章,即追溯西方越界思想的歷史脈絡。由薩德、尼采、巴汰易、布朗修等人所提出的越界概念,可以得知逾越是一種脫離完整的、原有的意義架構路徑。歸結中西方思考的不同處:中國文化思維中的越界是自我與他者相互牽涉、塑造的複雜過程,而「常與非常」的概念,則隱含人們希望從劃分「非常」中,安頓自身的思維。反觀西方的越界思想,思想家多強調對原有意義結構的掙脫,以及權力宰制、消失的過程,缺少對人我和諧層面的探究。中西方雖對界限有不同的思考面,然卻是探問《三言》中逾越界限問題的起點,藉此筆者試圖描繪出故事中建構與重構的文化現象。

第三章則從性別越界的向度,探討扮裝對男女有別的跨越。在女扮男裝的文本中,女性扮裝者出外求學、旅行、服軍役、求官職,她們逾越了男女之防,也逾越了不能擅自出閨房、擅自作為的婦德。扮裝期間,所體現的仍是男性的價值內涵,藉著恪守貞節,她們得以進入公眾領域,也除卻了逾越性別界限的不合理。至於男扮女裝者,其動機多集中在男性以扮裝之便,行姦淫之事。一方面他們以擾亂社會秩序的服飾裝扮,飽其淫欲;一方面也在越界後的懲罰中,被導向社會現實的秩序面。第四章則探討人的內在情欲,在禮法常則的支配下,如何以逾越的行動,跨越性禁忌,發展出人性的自主空間。逾越性禁忌之後,越界者在果報、法律、禮教等維繫秩序的要求下,若能區辨出情與淫,並以婚姻為最終依歸,其逾越並不受罰。然而若是情欲過溢,越界者多受嚴懲,以收教化警惕之效,世界也因此回歸常軌。第五章,談論身體越界故事。以變形為途徑跨越身體的界限,是人們對生命形式轉化的思考。從失衡到重新回歸,其敘事邏輯往往體現、寄寓了異常事件帶給人的不安定感。這些神、仙、人、鬼、妖,以身體的變形,跨越了原本區隔出各種物類的界限。

本文從越界的觀點,開拓《三言》研究的新途徑,也觀察出《三言》中的越界故事,雖然是對現實侷限的突破,然而它並無展現出顛覆常道、建構新的人倫秩序的企圖,往往在許多情節的推移之下,看到更多的妥協和接納。因此《三言》中越界故事所凸顯的,不是告訴人們努力去改變世界,而是落到現實生命去實踐,用回歸內在的情境,去把握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情」被提到道德的至高處,喚醒了人的內在主動性,而人生則依然被安頓在一個秩序的網絡之中,不會脫逸現實。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9151004
Creators吳玉杏, Wu Yu Hsi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