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於1991年開放新銀行成立,新舊銀行基於規模經濟之考量,紛紛拓展營業據點,使銀行分支機構家數快速增加,惟主要產品同質性高且容易複製,無法以差異化吸引客戶,價格遂成為主要競爭工具,致資產品質下降,經營績效不佳;此外,部分銀行之公司治理發生問題,甚至發生掏空情形,於是,近年來經營不善之問題銀行陸續出現,由於問題與非問題銀行之經營績效存在顯著差異,問題銀行之存在提高整體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因此,瞭解問題與非問題銀行效率之差異為何?及影響其經營績效之因素有那些?值得進一步探究。本文依據2000~2006年42家本國銀行269個樣本資料,第一階段利用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問題與非問題銀行之技術效率值,第二階段利用Tobit迴歸模型探討可能導致問題與非問題銀行經營效率差異之因素。技術效率評估結果顯示:(一)非問題銀行之技術效率、純粹技術效率相對優於問題銀行。(二)非問題銀行受純粹技術無效率之影響較大;問題銀行則受規模無效率之影響較大,且大部分處於遞增規模階段。(三)已被接管且遭拍賣之問題銀行在越接近接管之前,技術效率值逐年降低,在被接管年度效率值降至最低;曾遭監管且已解除監管而目前仍正常經營之銀行,各年度之技術效率較非問題銀行為差。迴歸實證結果顯示:(一)資本適足率、放款收益率、資產總額對問題與非問題銀行之技術效率皆具正向影響關係。(二)關係人授信比例對問題與非問題銀行之技術效率皆具負向影響關係。(三)非問題銀行之淨值報酬率與技術效率間具正向影響關係。(四)非問題銀行中以官股銀行技術效率表現較佳。(五)存放款利差、轉投資占淨值比例對問題銀行之技術效率具負向影響關係。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5921043 |
Creators | 蕭靜儀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