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閻錫山與戰前中國政局(1931-1937年)

歷經北伐與中原大戰後,中國表面上儼然已形成一個統一局面,此時日本恐怕中國統一在即,從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逐步加速其侵華速度。但以蔣中正為首的國民政府,盱衡國內外情勢,認為此時中國國力不僅無法應付與日本的作戰,還須防患共黨勢力的日益擴大。故一方面持續進行剿共以安內的政策,另一方面則拖延與日本直接交鋒的時機,好爭取建設時間與國際援助。 除了日本與中共的威脅外,中央面對地方實力派林立,也須應付他們藉抗日反蔣為號召的挑戰。中央認知自己當時對這些地方勢力尚無立即降服的能力,所以只要這些地方實力派願意在表面上投誠中央,中央也選擇盡量與之合作, 並透過鼓吹安內攘外政策,期望他們協助中央對付日本與共黨,可見地方實力派在戰前的態度與角色是影響政局發展的一個關鍵,本論文擬以閻錫山為個案,討論地方實力派對戰前政局的影響及其與中央的關係。
閻錫山歷經民國19年的中原大戰後,與蔣的關係跌蕩到谷底,最初蔣一時無法容納閻,力逼出洋, 可是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卻打亂中國的政局發展。在日本侵略與寧、粵分裂的雙重壓力下,蔣爲尋求國內團結,回應合作呼聲,只好允許閻重返山西,進而接掌山西政權。故閻這樣的政治命運轉折,無異象徵國民政府在日本侵略的衝擊下,如何遷就時勢以接納原本水火不容的地方實力派,營造國內團結景象,所以本論文以閻錫山為研究對象,是了解中央對地方實力派關係的一個很好例子。閻自民國初年起就開始統治山西,力行保境安民政策,對山西的影響力相當深遠,自立為王色彩尤為鮮明,這種扎根地方型的地方實力派,歷經民國以來詭譎多變的政局情勢,政治經驗豐富,我們可從其應變方式與政治手腕的運用,更加認識戰前政局的複雜面貌。
另外,如就戰前時局來看,中國在東三省、熱河相繼陷日後,山西、察哈爾和綏遠頓時成為保護平、津的重要抗日前線,閻及其遍佈察、綏等地的舊屬勢必對華北、西北軍事造成一定影響力,閻的舉措是日本、南京中央與中共三方面勢力的注意焦點之一,顯現閻在戰前確有其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本論文的章節安排除緒論與結論外,主要章節如下:
第二章「中原大戰後與中央關係的轉變」,旨在說明戰後閻如何從政治生涯谷底重回山西掌權的過程。可觀察政局演變促使閻、蔣關係再次變化,藉以認識閻的應變能力與蔣的考量。並且透過山西軍權的爭奪,了解閻如何重新穩固山西領導權。
第三章「抗日事件中的態度」,是從戰前國內三次非閻主事或發起的反日事件為切入點,側面了解閻的立場與態度對事件或政局造成的影響。這三次事件中,察省與兩廣皆是地方藉抗日以反蔣的事變,閻也是一位地方實力派者,介於其他地方實力派與中央之間,從其立場反映閻對時局的認識。華北事件雖由日本發動,但閻的立場、態度也可幫助我們認清閻與日本、其他地方將領、中央間的多角關係。
第四章「等距方針的調整」,說明因為山西受到日本、共軍的直接威脅,無法再沿用其舊有的「等距方針」政策,所以在共軍入晉、綏遠戰役及西安事變中,與中央、中共的關係時有調整與變化。認識閻的變化,可幫助統合分析閻的政治性格,並了解中國內部聯共反日的風氣已然形成。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01530011
Creators黃毓芳, Huang ,Yu-Fa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