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臺灣人口政策論述分析-以《聯合報》與《中國時報》社論為例(1959-2008年)

臺灣的人口政策從倡導節育到鼓勵生育,其中歷經多次變革,以往研究者多從人口趨勢變化來探討人口政策變遷,或僅針對某一政策時期進行分析,但如此一來,不僅將人口趨勢客觀數據化,也忽略人口問題乃為動態的論述建構過程,且斷代式的分析亦較無法看出人口論述的歷史性。故本研究依照時間順序,將人口政策發展分為(一)「食之者眾,生之者寡」-東亞競爭下的「人口爆炸」時期;(二)「進退維谷」-改弦易轍的人口政策轉型時期;以及(三)「待養者眾,扶養者少」-人口老化下的鼓勵生育與新移民時期,並在視媒體社論為論述建構之關鍵場域的前提下,以1959至2008年《聯合報》與《中國時報》的七則社論,進行細緻的批判論述分析,探討在不同政策時期,媒體社論論述所呈現的人口問題以及論述背後的意識形態。

本研究發現,「人口爆炸」時期的社論論述,突顯人口過多有礙經濟發展的問題,以節育來解決人口壓力為此一時期的論述主軸,並依此衍生對中下階層多育者的論述苛責,視多育者為社會問題的來源,以此合理化國家節育政策的正當性,而無視多育者背後所承受的生育壓力,以及對(中下階層)女性自主避孕能力的不信任。「人口政策轉型」時期的社論論述,則始見人口老化論述浮現,與人口壓力論述同在人口政策天秤上擺盪,競爭論述的支配權。然在繼續節育或適度鼓勵生育的論爭中,社論卻是以「提升人口素質」來取得雙方論述的折衷,卻漠視「人口素質」實則對身心障礙者等群體生育自主權的剝奪。到了「鼓勵生育」時期,社論中的人口老化、少子女化與新移民論述已完全取代人口壓力論述,此時「人口」的論述內涵轉變了:人口已不再是消耗資源的壓力,而是維繫國力的生產力。老人與新移民在社論中各被建構為依賴人口與素質不佳的人力,以對比出少子女化造成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將不利臺灣未來社經發展的隱憂。

本研究進一步發現,上述社論的人口問題論述,乃以「人口素質」為名劃界出主流社會對於人口問題的想像,亦即依循(生/心理)正常/知識階級/本土我群的標準來定義何謂人口問題,以及人口素質的優劣。是故媒體社論對人口素質的複頌,背後所隱含的階層、性別、種族與年齡歧視,實為強化與複製政府的政策論述,並未挑戰到既有支配論述的權力位置。

最後,本研究指出儘管社論在人口政策的方向上多傾向採取與政府一致的立場,但從「人口爆炸」到「鼓勵生育」時期,卻可見社論的立場由一開始對政府的亦步亦趨,到逐漸重視輿論的民意轉向。而對政策的施行手段,也從婉轉諫言到直陳己見,並在政策論爭的過程當中,扮演政府探知輿情及提供民眾政策思考的角色。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5451023
Creators吳姿嫺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1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