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對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情義相挺」還是「拂袖而去」? / The impacts of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government performance on voting behavior

本文主旨乃研究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如何影響選民的投票行為。密西根學派認為政黨認同情感是決定選民投票行為的主要變數,而理性選擇學派認為短期的施政評價對選民投票行為也有影響。那麼若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出現衝突,例如執政黨認同者若不滿意執政黨的施政表現,他們會「情義相挺」地繼續投給本黨的候選人?還是選擇「拂袖而去」不去投票?或是「大義滅親」轉投其他政黨呢?而政黨認同的黨性強弱度又如何影響選民的投票行為?除了政黨認同者之外,為數不少的獨立選民,施政評價對他們投票的影響力也必須探討;此外,自變數的影響力在陳水扁執政四年(2004年)和執政八年(2008年)兩時間點,伴隨著許多重大事件發生的情況下,以及有沒有現任者參選的選舉情境之時空結構不同,是否存有影響差異,也值得我們探索。

  筆者運用卡方檢定、二元勝算對數,以及相關統計圖表來分析2004與2008年的總統選舉。研究結果發現,當執政黨認同者(本文資料乃為民進黨認同者)不滿意執政者的施政表現時,這種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所產生的衝突將嚴重影響他們的投票意願,並在民進黨執政近八年的2008年總統選舉中較為突顯,影響許多民進黨認同者選擇不去投票,特別是黨性弱的民進黨選民更有此種現象,民進黨認同但黨性偏弱的選民,若對民進黨的執政者施政愈不滿意,不去投票的可能性就愈高。而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兩類選民在投票行為特徵上亦有所差異,政黨認同者受到施政評價與重大事件的影響,會在投給本黨候選人還是不去投票兩者中做抉擇,他們很難跨黨投票,頂多不去投票;但獨立選民若去投票則會根據短期施政評價、重大事件來決定投票對象,投票行為的變動幅度相對較大。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72520051
Creators吳皇昇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