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台灣證券商轉型投資銀行之個案研究

全球資本主義從1980年代後,進入新的資本流動快速的全球化階段。英美資本主義的金融開放進程,加強了金融全球性的深度,許多發展中的國家捲入其中,從而加劇了全球資金自由流動。發達國家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開放證券市場,適應國際資本流動的需要。證券投資在國際資金流動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而投資銀行與證券商在國際資本流動的過程中,扮演了橋樑與中介角色。

台灣於2002年元月一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後,許多世界知名的證券業者及投資銀行,依WTO在1999年3月通過的『金融服務業自由化協定』,紛紛加入我國金融市場的行列。而外商挾其國際化與大型化的優勢,對我國金融市場的營運產生極大的衝擊。在此情況下,證券業生存環境將更形嚴峻。政府亦推動一系列開放計劃,讓證券商能夠參與國際業務,俾能轉型為投資銀行。

本研究發現台灣證券商轉型投資銀行的障礙主要有:
一、產業內部因素方面
1. 證券商過多,彼此惡性競爭
2. 海外業務及通路薄弱
3. 業者本身之認知不夠清楚
4. 專業人才不足
5. 資本規模不夠大
6. 公司治理未上軌道,風險管理制度未貫徹與落實
7. 國際聲譽不高


二、產業外部因素方面
1. 證券商無法承作完整的投資銀行業務,以致無法發展利基業務
2. 自營交易方式的限制
3. 稅法不健全,阻礙新金融商品之發展
4. 法令限制,致使證券商處於不利競爭地位
5. 政府缺乏發展整體金融市場之藍圖
6. 兩岸關係未能正常化,通商機制尚未建立

對證券商而言,不僅必須充分瞭解巿場利基,利用既有優勢,選擇高附加價值之業務及具競爭力之經營型態,作為發展具有核心價值及特色的投資銀行業務的重點。業務擴展的同時,也必須積極培育風險管理及新種業務之專業人才;並加強自我之風險控管,才能事半功倍,於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發展成為區域性之投資銀行。

對政府而言,面臨自由化、全球化、科技化及金融商品多元化的風潮及國際間的激烈競爭,過去以「靜態風險」為主要考量的管理架構必須全面檢討,且應能適時、有計劃的開放業務,建立一個各金融產業公平競爭的機制,對新金融商品有合理且明確的課稅原則,適度調整兩岸政策及早建立通商機制,才能因應證券商之轉型需要。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19327061
Creators黃啟明, Huang, Chi-Mi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