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解構台灣地區電視經營生態與收視率之關連

自1993年之後有線電視法草案通過之後,有線電視如春筍林立,衛星電視頻道逐漸成熟並擴張成為頻道族群的經營規模,再加上1997年之後民視、公視相繼開播,更促使長久以來無線三台獨霸的局面崩盤,台灣地區多頻道的媒體環境已儼然成形。在舊媒體試圖力挽狂瀾,新媒體力爭上游的競爭下,「收視率」首當其衝成了箭靶子。再加上現今台灣地區的無線或有線電視台,多是商業導向的運作機制,收視率的高低便成為頻道存亡的主要關鍵。在這樣的環境中,若未從整體生態的結構面,將「收視率」的正確觀念加以釐清與普及,一旦繼續沈浸在商業考量的經營策略籌謀下,對於收視率的爭議、追求與誤用都將是永無止境。
因此,本研究認為要找出收視率在電視生態中運用的迷思,就必須先從電視生態的結構面出發,首先釐清整個「電視生態結構」與「收視率觀念」之間彼此相生相成、互為因果的存在關係;其次,分別從「廣告市場」與「媒介產品市場」的角度切入,觀察「收視率」的概念形成與電視生態轉變過程間與各元素之間的互動與關連性,並找出「收視率」在電視生態的不同階段中,所被賦予的意義與角色。最後,企圖重新建構收視率數字在媒體生態的運作機制中,正確的認知應用與思考解讀。
根據研究發現,台灣地區電視生態的變化大致上可以區分為:(一)1994年之前:無線三台壟斷的時代,是收視率「僅供參考」時代、(二)1994年至1997年6月:有線電視衛星頻道草創時代,是收視率機會論時代、(三)1997年6月迄今:多頻道競爭發展時代,也是收視率導向論或收視率顛覆論的時代。而本研究建議認為:(一)「收視率研究」應是「收視眾研究」,將成為頻道經營中「節目規劃策略」與「業務銷售策略」之鑰。(二)無線電視台重新「化零為整」,對於每一個區塊時段都應充分規畫利用,以「完整頻道」的經營概念並融入更多創意與彈性來思考頻道定位與市場區隔,而專業的收視率分析與解讀將成為最佳輔助工具。(三)「收視率調查」與時俱進,除了公正性與準確性是必要條件,未來應是「量化」與「質化」研究並重,而不只是成為「商業交易」的指標工具。(四)對代理商而言,最佳的廣告效益除了有效的「媒體購買」之外,最終仍需要完整的「媒體策略」規畫。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02001720
Creators張依雯, Chang, Yi-We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