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戰後蘇對華政策之研究(一九四五年八月至一九四六年八月)

中國大陸的論陷自東北始,而中共之得以進入東北,在蘇聯翼下割據叛亂,終至竊佔整個大陸,其原因實與當時蘇聯的對華政策有密切的關係。身為一個落難者的後代,對於這一頁慘痛的歷史常不能不耿耿於懷;加以大學四年的俄語訓練,深深影響了我的研究方向,使我的興趣自然地集中在中蘇關係的研究上。
為了急欲知道蘇聯對於中國大陸的淪陷到底擔任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因此,我以一九四五年八月到一九四六年八月這關鍵的一年內,蘇聯的對華政策做為研究的對象。研究的內容大致分為兩大部份:第一部份包含兩章,從理論和事實論列蘇聯對華政策之傳統與目標,以及戰後蘇聯對華政策之基礎和背景。第二部份由三個章節和一個結論組成,將這關鍵的一年分成三個時期來研究。首論中蘇條約締訂後,中蘇關於東北問題之初步交涉與蘇方態度之隱晦。次論我國於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七日東北行營撤退後,至一九四六年二、三月間我國反蘇情緒之高漲與蘇聯兩度延緩撤軍之過程,其間歷經赫爾利大使辭職,馬歇爾使華與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以及莫斯科三外長會議對中國問題的討論。最後析述一九四六年三、四月以降,蘇聯對國民政府態度顯著變之經緯。整個來講,本論文是以中蘇外交關係、蘇聯對中國內政(包括對中共)之態度,以及美國在中功中之地位等三個層面的分析,來研究蘇聯對華政策之路線與方向。由於現今國內出版有關中蘇關係之著作,大多偏重於事實之敘述,而對蘇聯的對華政策缺乏較深入之分析。在此方面,本論文希望能就蘇聯政策的形成、執行和轉變的過程方面,以一特定的時期作較具體而深入的研究。
無可避免地,這一研究必然牽涉到中(國民政府)、蘇、美、中共四個主要方面。但是,如果需先探討這四個方面的背景,則範圍將過於廣泛而失去重心,本研究不擬過多地採用意識形態、文化背景、政治制度或地緣政治等途經作演繹式的發揮;而僅以中蘇間關於中功友好同盟條約的履行為探討的主題,並試從美蘇戰略衝突的觀點,由蘇聯履行條約的過程及其對國民政府、美國和中共的態度,尋繹出蘇聯對華政策的演變。為了彌補資料的缺乏,除了官方的文件之外,並儘量利用國內現有的報紙雜誌,以及國內外的權威著作,互為參考,彼此補充,力求真相之明瞭,並經由這些材料的分析和解釋,來歸納出蘇聯政策的一般路線。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能夠就每一史實之因果義涵求個別深入這瞭解,而探知蘇聯當時政策之意向和變化之關鍵。缺點則在於:(一)雖有以上的補救措施,但是第一手資料的缺乏,仍有可能影響分析和解釋的有效性;(二)由於缺乏有關蘇聯決策行為的資料,故而假設的有力與否將影響推論的可靠性。為了避免這一缺點,筆者除了小心利用前人已有的成就之外,並使用了當事人的紀錄,如蔣經國先生斯大林的談話,以便在推論和判斷之時獲得比較可信的依據。
本論文所使用之資料以中、英文為主,另有小部份俄文資料。依本論文的需要,蘇聯本身的資料應是最主要者;但是,蘇聯的出版品常有很深的偏見。因此,難以大量採用。
在著手前,筆者原來的構想是以一九四五到一九四九這四年間的中蘇關係為研究的主題;但在閱讀了麥克蘭(Charles B.Mclane)、達林(David J.Dallin)、貝洛夫(Max Beloff)和克剌伯(Edmund O.Clubb)等教授的大作後,乃決定將研究的範圍縮減至一年為期,以便作較具體及深入的研究。由於筆者所使用的資料和研究的途經與他們不盡相同,因此,所看到的事實以及所體會的意義,與以上諸位學者有接近之處,也有相異之點。從這些事實與體會,筆者有如下的感想:第一、這短短的一年實在是戰後中蘇關係裡最具關鍵性的一年。中國既忍受屈辱,簽訂中蘇條約,自然希望能夠把握以後三十年的機會,奠立中蘇永睦互信的基礎。而蘇聯不此之圖,先既毀約失信,後又公然去持中共,其所造成之後果,不僅是國民政府之退居臺灣而已。以今視昔,斯大林的對華政策是缺乏遠見的,也是失敗的。第二,清末以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壓迫,一直未嘗放鬆決不讓中國有任何喘息的機會。美國雖與中國有傳統的友誼,但因其對中國和對其他帝國主義之錯誤認識,而常有意無意地傷害了中國;因此,中國雖能力抗敵人的侵略,卻難以防止朋友的出賣。最痛心之處,莫過於此。
在本文的研究及寫作過程中,承蒙關中教授悉心指導,逐字批閱,使筆者在觀念和方法上獲得深刻之啟發和訓練,春風化雨,感激不盡。此外,筆者要特別感謝東亞研究所曹主任伯一教授參生活上的照料學識修養上的諄諄教誨。在東亞研究所的兩年中,十分幸運的能得到張緒心教授和曾永賢教授的指點與協助;以及鄭學稼教授、郭華倫教授、林一新教授和魏守嶽教授的關懷和引導,皆使筆者感念不忘。
筆者之得以順利完成這篇論文,實係父母親之茹苦養育與勉勵支持,免除後顧之憂,提供動力之源,親恩浩蕩、難報萬一。同學李碧娥小姐熱心協助蒐集資料,謄寫文字,亦併此誌謝。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8512
Creators許湘濤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