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台灣股市動能效果與處分效果關聯性之探討 /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position effect and momentum in Taiwan

動能效果是各國股票市場中最常見的異常現象,Sharpe (1964)提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認為股票報酬與系統風險之間呈現正相關,而和其他非系統性風險無關,因此投資人透過投資所能獲得的超額報酬皆因承擔系統風險而得到的補償。然而近來許多實證研究的結果皆發現了一些非系統性風險能夠解釋股票報酬的異常現象,例如規模效應、本益比效應等等。若股票市場是具有效率的,那麼市場上所有已公開資訊皆應已充分反應在股價上,因此透過各種投資策略皆應無法獲得超額報酬,然而Jegadeesh and Titman (1993)卻發現利用買進過去報酬相對較佳之股票和賣出過去報酬表現相對較差之股票可獲得顯著的超額報酬,即所謂的動能投資策略,這種策略的獲利性很顯然的違背了效率市場假說,因此許多學者相繼提出理論來解釋造成此種現象之原因,其中有某些行為財務理論將此現象歸因於投資人對市場上之新訊息反應不足所致。

本文研究係以Grinblatt and Han (2005)的實證方法,透過建立資本利得與損失的代理變數來衡量由於處分效果造成股價反應不足之程度,並利用Fama-Macbeth橫斷面分析法來探討台灣股市的動能效果是否是因市場上存在處分效果,導致股價反應不足所引起。實證結果發現台灣股市在中長期(過去27到52週)存在顯著的動能效果,然而利用資本利得與損失的代理變數並無法成功的將該動能效果消除,顯示處分效果無法有效的解釋台灣股市中動能效果的來源。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6351026
Creators邵偉倫, Shaw, Wei Lu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1.069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