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台灣文化觀光中的認同建構--以客家桐花祭為例

台灣在近十年本土化呼聲之下,意欲脫離所謂的「中國文化」,找尋屬於「台灣」本土的文化認同,已是不爭的事實,針對這樣的呼聲,政府也透過多種方式來實踐,而推行台灣本地文化觀光正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包括1994年文建會提出的「社區總體營造」,以及1995年再度提出的「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甚至提出2008年為台灣觀光年,其主要訴求均為「建構台灣本土文化特色以發展文化觀光」。本文爬梳關於文化觀光、認同、國族之間的脈絡關係,釐清這些觀念目前在台灣社會的意義、及其在國家政策中的整套論述。研究發現,隱身於這一套運作模式下的邏輯,是將「認同」建構藏在發展觀光產業的訴求之中;其建構方式,乃是以觀光為實際操演方式,藉由「土地」概念為中心,將族群、文化認同串連在一起,使土地成為認同的主角,召喚特定的族群與角色進入到新國家認同的文化建構當中。建構的過程中,愛鄉愛土的意識型態、觀光的資本主義邏輯這兩者乃是限制條件;觀光客、政府、實踐觀光的參與者三者在此條件下進行協商,雖然政策及觀光資本主義邏輯的限制,將使地方發展文化觀光業可能扭曲變調,但也可能透過協商的民主機制,活化成為地方異質的溫床,真實解決地方可能有的困境。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14510111
Creators朱婉寧, Chu wan-ni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