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新公共管理之政治哲學研究-台灣經驗檢證

自1980年代以來席捲至今的全球新公共管理式行政改革,可說是與國際政治哲學與意識形態的辯證發展同步,即「新右派」政治哲學,透過政黨因素(如政黨輪替與政黨定位),對各國政策議程產生影響,連帶影響各國行政改革政策。
  本文的研究目的,即在於闡述所謂「新右派」的政治哲學概念,以及其與1980年代以來的新公共管理(如精簡組織及員額、民營化、執行機構、契約管理等等)之間內在聯繫。事實上,新右派似可含括古典自由主義及新保守主義的重大政經主張,核心關懷在於「消極自由」(不同於1945年以後國家干預下的較為「積極」的自由),希望減少政府干預,讓個人依自我判斷,利用市場及與社會機制,追尋個人幸福。
  其次,歐陸國家同時開展出「行政現代化」改革模式,這種改革模式除了有「新右派」價值意識外,並堅持各國原有的社會民主體制特性,如國家干預、對公務員特殊的保障、對公共利益之期許等。歐陸政府運作模式其實高度反應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形態價值,如有機社群、社會連帶關係、平等、產業民主等,並可能與當今「第三條路」或「新中間路線」政策路線有關。
  復次,秉持公共性主張的「新公共行政」,則對新公共管理提出高度的質疑。新公共行政可稱係融合三個哲學基礎,包括新自由主義(以羅爾斯的正義論為代表)、社群主義、以及法蘭克福學派。一方面,新公共行政以其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特性,而做與新公共管理有著「表親關係」,也與歐陸行政在某些地方相近,即對積極自由及集體主義有較高程度的偏好;但另方面,新公共行政秉持社群論點,對新公共管理的個人主義基礎提出強烈批評,而新公共行政似偏重「社會社群」而非「國家共同體」、追求較高度的機會均等而非結果平等,其實與歐陸行政頗不相同。
  最後,若我們把公共行政的分析視野,加入國際觀以及史觀,將可以對行政運作以及改革理念了然於胸。因為,公共行政經常與政治哲學的演變及意識型態的發展有著同步的脈動,而中介因素經常是政黨對於經濟管理及社會平等的特定傾向。
  當我們討論過政治哲學對公共行政的影響後,接下來檢視我國行政體制經驗。我國自民國87年初開始,推動「政府再造綱領」,從綱領目標及內容來看,諸如企業精神政府、精簡組織及員額、民營化、契約管理等,堪稱能與國外改革潮流同步,但政治哲學因素是否透過政黨因素發生影響力?
  依據我們檢視文獻資料,並訪談部分中高層實務界人士後發現,我國行政部門推動改革時,純係基於實務需要而仿效他國改革經驗,並末考量過意識形態的因素。再者,國民黨政府時期可稱為「企業精神政府改革類型」,民進黨政府可稱為「混合型」,包括「企業精神政府」次型及「社群主義」次型,這些都可以在陳水扁總統競選時的文宣、「520就職演說」,以及民進黨政府的行政改革政策中發現。前者尤以陳總統所說政府的四大管理類型(目標管理、成長管理、走動管理、危機管理)為代表;後者尤以「全國行政革新會議」之行政價值文化再造為代表。
  如前所述,行政改革政策作為總體政策一環,應考慮總體政策定位因素。國民黨在創黨初期,有很濃厚的左派社會主義色彩,表現在如國營企業、土地漲價歸公、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等主張,但在遷台以後,國民黨逐步調整政策定位,呈現中間偏右威權保守的特色,但仍維持左派高度經濟管制的政策工具。
  民進黨方面,在黨綱屬性上明顯有著社會民主主義特色,但內部的派系則分為兩派,其一為陳水扁總統等人為代表的自由主義派,崇奉自由化及市場化,主張縮小政府職能,尊重市場及民間社會機制;另一派為以新潮流系為代表的環保社會民主派,主張維持政府干預,促進社會平等。依據國外經驗,這兩派因信奉的政治哲學歧異頗大,很難共存於同一政黨之內,這或許是當前民進黨政府政策搖擺不定的因素之一。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A2010000125
Creators朱鎮明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