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

本論文的硏究目的是以現代性爲媒介,考察臺灣現代文學的發展經過及其動因。現代性是以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以及人的自我發展爲核心內容。因此,本文試圖透過過去臺灣文學所指向的內容,來預期正在進行和將來也會持續進行的資本主義的現代,對文學如何的影響,以及文學又應如何的因應等問題。另外,透過這樣的考察,期望能化解現今臺灣文學硏究所面臨的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分歧現象,以及因意識形態的不同,在整體臺灣文學的理解上所造成的障礙和過度的主觀性問題。
本論文的硏究範圍設定在1920年到1949年。這期間涵蓋將近一半的日據時期和戰後初期,可說就是臺灣現代文學的初期階段。這兩個時期雖然歷經被殖民和解放的歷史變遷,在自主發展上多少受到限制,但從意識的覺醒、資本主義的發展、都市化的進展,到現代文學的開始,在在都說明這個時期是臺灣現代的開始,同時也是開啓自主發展可能性的時期。第一、所謂「現代」問題,最早卽是在這個時期被提出來,成爲具體且具有現實性的討論對象;而且在社會各個層面,也都面臨著現代化的各種挑戰。亦卽,在政治上,處在帝國主義殖民地的局面下,以提出議會設立請願運動的形態,謀求政治自決;在經濟上,尋求對現代産業體制的適應;在社會上,則面臨到身分社會及家族觀念的挑戰;而在文化上,開始流入了標榜理性和進步的啓蒙主義。雖然這些現代的徵兆,在被殖民的環境下,它的發展普遍受到壓抑與限制,但是它仍然透過多樣的現代性論述,試圖爲確立現代化以及民族主體性付出努力。第二、這個時期企圖把有關時代變革的討論重點,透過文學性論述來進行傳播,而其具體形態就是新文學運動的展開。新文學運動是以追求現代文化的新文化運動之一環展開,因而在內容方面不只包含追求文學本身的現代性,還企圖把時代變革的觀點注入到新文學裡。總而言之,這個時期比起任何時期,都要强調文學的社會效用,同時也非常重視時代精神和文學發展的關聯性。
本文硏究範圍分成日據時期和戰後初期兩大部分。第二到四章敍述日據時期部分,第五章則敍述戰後初期部分;然後再就各個時期的時代精神、文學理論和批評,以及小說作品,考察其所反映的現代性,並進行分析與評價。章節安排方面,第二章爲「日據時期的時代精神與現代性」;此章就文化啓蒙、社會主義運動,以至皇民化時期的時代精神和現代性論述,進行審視評論。在第一節中,考察了文化啓蒙運動的理論根據,並從中分析當時新興知識分子所接受的現代價値和評價;第二節探討社會主義發展所意味的殖民處境及現代性特徵;最後,對日本殖民主義的本質和皇民化運動所帶來的現代性歪曲和挫折,進行分析論述。
第三章爲「日據時期文學理論與現代性」。此章第一節,首先就新文學運動中所提出的主義和主張,試作一番整理,並找出其中的文學現代性成分;第二節除說明社會主義左翼文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的經過外,設法整理出透過文藝大衆化、鄕土文學論爭和臺灣話文論戰中,確立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接著,在第三節中,檢視代表右翼民族主義立場的葉榮鐘和張深切的文學觀;最後則對身陷日據末期皇民文學的澎湃浪潮中,爲擁護文學主體性而努力的記錄-寫實主義論爭,進行考察與評判。
第四章爲「日據時期小說所反映的現代性」。此章依據日據時期主要小說作品所要傳達的內容,分成初期的敍事樣式和啓蒙論述、殖民統治帶來的現代性問題、殖民資本主義的弊病和現代性、現代化眞相和人的疏離現象、個人的主體性自覺和慾望、對皇民化的文學對應等小節,探討其所反映的現代性內涵。
第五章爲「戰後初期的時代精神及文學所反映的現代性」。此章主要是討論從日帝手中獲得解放,對當時知識分子所帶來的希望及意義所在。在第一節中,就當時民衆對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的期待,以及對民主主義的渴望,擧出實例來加以論證,並討論現代國民形象與民族認同問題;在第二節中,論述戰後初期重建臺灣文化和臺灣文壇的問題,以及寫實主義人民文學論的內涵; 在第三節中,則把戰後初期的小說內容,分成光復的喜悅與歷史的方向、批判殖民統治及其留下來的問題、戰後初期的臺灣社會狀況等三個部分, 針對光復帶來的希望未能落實在臺灣的原因,作一深入的探討。
本文希望藉由上述的討論,能使我們對現代初期臺灣社會所反映出來的現代性思考,有較全面的掌握,同時也希望能對現代文學理論和小說中的現代性思考,有所了解。如前所述,「現代性」是以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以及人的自我發展爲核心內容。臺灣在殖民地狀況之下進入現代,因此這些現代性內容的進展,一開始就面臨了許多困難。帝國主義日本在以自國利益優先的前提下,强制臺灣實施資本主義及現代社會體制,在這過程中,大部分的臺灣人民無法自主的參與自我民族的歷史發展,甚至還面臨到生存的危機。因此,西方現代的核心課題-個人自我和個性發現,更是難以實現。而且這種狀況還延續到光復後,回歸祖國懷抱的短暫喜悅,很快的變質爲同民族之間的對立,而且在反共意識形態的統制下,民衆追求自主性現代的希望,同樣落空幻滅。
不過,儘管如此,現代初期的知識分子和民衆,透過文化啓蒙運動、社會主義運動、新文學運動,仍然努力的摸索著適合自我民族現實的現代性-抵抗的、民主主義的指向。所以,我們或許可以把這個時期,看成是資本主義的現代和代替方案的現代,技術的現代性和解放的現代性,這兩者的相互作用所産生出來的歷史空間。而這些現代性樣貌,透過文學理論、批評和小說作品,形成了現代性論述。在資本主義全球化已成旣定趨勢的現在及未來,這個現代性論述,仍然是有效的硏究課題。個人至爲期盼本硏究能作爲將來硏究二十世紀臺灣文學全面的一個基礎。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6151506
Creators崔末順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