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總力戰下的動員書寫:以臺灣作家為例

楊女慧, Yang, Nu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總力戰」時期臺灣文學者創作的小說作為研究文本。而綜觀日據時期臺灣文學的發展,1930年代中期,作家寫作技巧已更臻成熟、寫作題材也愈加豐富,然而臺灣總督府在1937年4月1日發布禁止使用中文的命令,接著又勒令所有文學雜誌廢刊。緊接而來的盧溝橋事變,時局的影響下,作家是不能發聲,文壇也轉趨寂寥。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配合戰爭形勢,日本政府積極在其所統轄下的地方實行皇民化運動,臺灣當然無可倖免。皇民化運動所牽涉的層面不僅在政治、經濟、軍事,也包括了文化,文學是為政治而服務,這時期的作品必須符合殖民當局的政策,作家的思想受到箝制。透過文學者對戰爭的協力,本論文將從總力戰的時空背景下,考察臺灣在物力、人力、心力三方面的動員,對當時臺灣小說的影響。身為殖民地的臺灣作家在作品表達不違背政策,但又保有自身創作空間,是這時期文學者創作時所面臨的難題。 在戰爭時期小說創作活躍的作家有楊逵、張文環、呂赫若、龍瑛宗,及新生代作家周金波、王昶雄、陳火泉,他們創作出的作品在文學寫作技巧比上一代作家更為成熟,在他們純熟技巧下,所蘊藏的多元意含,提供了多義的解讀空間,也是這些小說最耐人尋味之處。在物力動員上,文學家的增產文學因應而生。小說中除了協力國策外,文學者們也反映出後方人民的艱苦生活,在殖民環境下,所遭遇到生活的困境、族群的不平等待遇,反映出殖民的不正當性。人力動員上,中日戰爭爆發後,臺灣志願兵年年以倍數增加,總力戰時期的臺灣小說也呼應了這股「志願兵」熱潮。在總督府「南進化」、「工業化」、「皇民化」的號召下,不論臺灣人民自願或被迫,都須為戰爭服務。面對日益強化的戰事動員,臺灣人民的好戰思想、青年鍛鍊,滲入日常生活中,也滲入了小說創作。透過文化動員,藉由作品宣傳,讓殖民政府所推行的政策能散布至島上的角落。在心力動員上,為配合殖民政府的皇民化運動,作家們必須在作品中表態自己的國族與文化認同,隨著作家不同的成長背景、人生經歷,自然也造就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表達方式,這些小說在戰後受到嚴厲的討論與批判,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對待。唯有在多重的考察下,才能更全面的探究總力戰時期下的文藝空間。
2

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

崔末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硏究目的是以現代性爲媒介,考察臺灣現代文學的發展經過及其動因。現代性是以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以及人的自我發展爲核心內容。因此,本文試圖透過過去臺灣文學所指向的內容,來預期正在進行和將來也會持續進行的資本主義的現代,對文學如何的影響,以及文學又應如何的因應等問題。另外,透過這樣的考察,期望能化解現今臺灣文學硏究所面臨的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分歧現象,以及因意識形態的不同,在整體臺灣文學的理解上所造成的障礙和過度的主觀性問題。 本論文的硏究範圍設定在1920年到1949年。這期間涵蓋將近一半的日據時期和戰後初期,可說就是臺灣現代文學的初期階段。這兩個時期雖然歷經被殖民和解放的歷史變遷,在自主發展上多少受到限制,但從意識的覺醒、資本主義的發展、都市化的進展,到現代文學的開始,在在都說明這個時期是臺灣現代的開始,同時也是開啓自主發展可能性的時期。第一、所謂「現代」問題,最早卽是在這個時期被提出來,成爲具體且具有現實性的討論對象;而且在社會各個層面,也都面臨著現代化的各種挑戰。亦卽,在政治上,處在帝國主義殖民地的局面下,以提出議會設立請願運動的形態,謀求政治自決;在經濟上,尋求對現代産業體制的適應;在社會上,則面臨到身分社會及家族觀念的挑戰;而在文化上,開始流入了標榜理性和進步的啓蒙主義。雖然這些現代的徵兆,在被殖民的環境下,它的發展普遍受到壓抑與限制,但是它仍然透過多樣的現代性論述,試圖爲確立現代化以及民族主體性付出努力。第二、這個時期企圖把有關時代變革的討論重點,透過文學性論述來進行傳播,而其具體形態就是新文學運動的展開。新文學運動是以追求現代文化的新文化運動之一環展開,因而在內容方面不只包含追求文學本身的現代性,還企圖把時代變革的觀點注入到新文學裡。總而言之,這個時期比起任何時期,都要强調文學的社會效用,同時也非常重視時代精神和文學發展的關聯性。 本文硏究範圍分成日據時期和戰後初期兩大部分。第二到四章敍述日據時期部分,第五章則敍述戰後初期部分;然後再就各個時期的時代精神、文學理論和批評,以及小說作品,考察其所反映的現代性,並進行分析與評價。章節安排方面,第二章爲「日據時期的時代精神與現代性」;此章就文化啓蒙、社會主義運動,以至皇民化時期的時代精神和現代性論述,進行審視評論。在第一節中,考察了文化啓蒙運動的理論根據,並從中分析當時新興知識分子所接受的現代價値和評價;第二節探討社會主義發展所意味的殖民處境及現代性特徵;最後,對日本殖民主義的本質和皇民化運動所帶來的現代性歪曲和挫折,進行分析論述。 第三章爲「日據時期文學理論與現代性」。此章第一節,首先就新文學運動中所提出的主義和主張,試作一番整理,並找出其中的文學現代性成分;第二節除說明社會主義左翼文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的經過外,設法整理出透過文藝大衆化、鄕土文學論爭和臺灣話文論戰中,確立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接著,在第三節中,檢視代表右翼民族主義立場的葉榮鐘和張深切的文學觀;最後則對身陷日據末期皇民文學的澎湃浪潮中,爲擁護文學主體性而努力的記錄-寫實主義論爭,進行考察與評判。 第四章爲「日據時期小說所反映的現代性」。此章依據日據時期主要小說作品所要傳達的內容,分成初期的敍事樣式和啓蒙論述、殖民統治帶來的現代性問題、殖民資本主義的弊病和現代性、現代化眞相和人的疏離現象、個人的主體性自覺和慾望、對皇民化的文學對應等小節,探討其所反映的現代性內涵。 第五章爲「戰後初期的時代精神及文學所反映的現代性」。此章主要是討論從日帝手中獲得解放,對當時知識分子所帶來的希望及意義所在。在第一節中,就當時民衆對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的期待,以及對民主主義的渴望,擧出實例來加以論證,並討論現代國民形象與民族認同問題;在第二節中,論述戰後初期重建臺灣文化和臺灣文壇的問題,以及寫實主義人民文學論的內涵; 在第三節中,則把戰後初期的小說內容,分成光復的喜悅與歷史的方向、批判殖民統治及其留下來的問題、戰後初期的臺灣社會狀況等三個部分, 針對光復帶來的希望未能落實在臺灣的原因,作一深入的探討。 本文希望藉由上述的討論,能使我們對現代初期臺灣社會所反映出來的現代性思考,有較全面的掌握,同時也希望能對現代文學理論和小說中的現代性思考,有所了解。如前所述,「現代性」是以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以及人的自我發展爲核心內容。臺灣在殖民地狀況之下進入現代,因此這些現代性內容的進展,一開始就面臨了許多困難。帝國主義日本在以自國利益優先的前提下,强制臺灣實施資本主義及現代社會體制,在這過程中,大部分的臺灣人民無法自主的參與自我民族的歷史發展,甚至還面臨到生存的危機。因此,西方現代的核心課題-個人自我和個性發現,更是難以實現。而且這種狀況還延續到光復後,回歸祖國懷抱的短暫喜悅,很快的變質爲同民族之間的對立,而且在反共意識形態的統制下,民衆追求自主性現代的希望,同樣落空幻滅。 不過,儘管如此,現代初期的知識分子和民衆,透過文化啓蒙運動、社會主義運動、新文學運動,仍然努力的摸索著適合自我民族現實的現代性-抵抗的、民主主義的指向。所以,我們或許可以把這個時期,看成是資本主義的現代和代替方案的現代,技術的現代性和解放的現代性,這兩者的相互作用所産生出來的歷史空間。而這些現代性樣貌,透過文學理論、批評和小說作品,形成了現代性論述。在資本主義全球化已成旣定趨勢的現在及未來,這個現代性論述,仍然是有效的硏究課題。個人至爲期盼本硏究能作爲將來硏究二十世紀臺灣文學全面的一個基礎。

Page generated in 0.02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