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張香華詩作與詩觀研究

張香華自十九歲(1958年)在《文星》雜誌發表詩作〈門〉、〈夢〉之後,歷經半世紀的耕耘,使她的詩作與詩觀都有相當的成就,在臺灣新詩史中,張香華自是不可忽視的一位,她的詩作飽含與丈夫柏楊真摯相依的情意、對生命的透視、對國家社會的批判和對國際情勢的人道關懷,她的作品跳脫傳統女詩人的格局,展現對國家世界更寬闊的視野和反省;她的詩作源自於她溫暖真摯的性情,以豐富的意象鎔鑄深刻的思考,蘊藏深沈堅毅的批判,風格鮮明而特出。在新詩的貢獻上,張香華亦是功不可沒的一位,她寫詩、編詩和譯詩,作品在世界各地以不同文字出版,獲得國際間的重視;此外,她還創辦「草根詩社」,主持警廣的「詩的小語」節目,主辦「我愛的人在火燒島」音樂會。五十年來以詩為信仰,以詩為「行動圓心」的張香華,她的為人與詩情獲得無數肯定,東歐人以「南斯拉夫大使」、「雪白無塵的繆斯」、「絲與暖酒」來稱讚她的溫暖和真摯,她更獲得「傑出文化獎」、「文藝廣播獎」、「五四文學交流獎」、「羅馬尼亞大學榮譽教授」、「南斯拉夫傑出文化貢獻獎」、「舊金山國際桂冠詩人協會頒贈桂冠獎」等榮譽的肯定。

本論文的研究軸線將以張香華的生平創作歷程起始,從而扣合其詩作的詩觀、主題與藝術風格,以期爬梳張香華詩作的多面性,並將詩人及其作品作完整而統合的歸納。因此將包含六章,如下:

第一章「緒論」包含三節: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指出張香華詩作在臺灣新詩史上的地位與重要性,及進行《張香華詩作與詩觀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節「前人論述成果的回顧」,內容分為「評論集部分」、「報章資料部分」、「期刊書籍部分」探討得失並加以分析,繼而從中確立本論文研究的方向,彌補前人的不足。第三節「論文結構的安排」,則對論文行文的安排與結構加以說明。

第二章「張香華新詩創作歷程」,張香華自1958年步入文壇後,五十年來創作豐富,本章將她在新詩創作上分為「1958~1976:『草根』精神的發揚」、「1977~1990:婚後的拓展」、「1990~至今:人道關懷的突顯」三個時期,包含張香華創立「草根詩社」、與柏楊結婚、愛荷華之旅的拓展、東歐各國詩作的傳播等等重要歷程。因此,本章將以其幾個重要的創作轉型期為中心,就生平事蹟及其文學創作的互動性加以探討,並對其創作歷程作系統性的分期與介紹。這部分屬於張香華詩作的外緣考察,但論文避免單純的背景鋪述,故也著重新詩與創作歷程的相互關聯性。

第三章「張香華的詩觀」,由臺灣詩壇的時代背景及草根詩社的創立論起,從而延續到張香華在「愛荷華國際作家寫作協會」所發表的報告,以呈現張香華的詩觀。詩觀往往代表作家寫作的方向,也影響詩作的主題與風格,故本章藉由張香華詩觀的展現,期望對而後的主題、藝術風格二章,做一有機的扣合,呈現張香華詩作一貫「大眾化、生活化」的精神。

第四章和第五章由外緣轉向張香華詩的內部考察。第四章「張香華詩作的主題展向」,針對張香華詩作的內容進行考察,揭示其作品的多樣性,由於研究上難以全面顧及,因此,筆者乃自其作品中歸納出其書寫的四個重要的主題展向,然後分為「夫妻之愛」、「生命哲理」、「社會批判」、「人道關懷」四節來深入探討。筆者期望藉由四個主題的介紹,進而觀察作品與其生平背景、詩觀的相互關聯。這四個主題展向是張香華個性的發揮,也是感動讀者,呈現生命關懷與價值的根本所在。

第五章「張香華詩作的藝術風格」,包括「溫柔真摯的抒情筆調」、「深沈蘊藉的批判關懷」、「取材豐富的鮮明意象」三個重心,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析論張香華的詩歌特色,呈現她的詩歌藝術風格。藉由這三節內容分別呈現出張香華詩作中溫柔又剛毅,既以愛心包羅大千世界,又有深沈批判與關懷的特色,她的作品緣於自己一顆千般是情的愛心,這顆愛心表現出來便呈現了大千世界的多樣風貌,而抒發為詩則常在日常意象的運用中,展露清新真摯的感情與思考。

第六章「結論」,對張香華的成就及影響作綜合式的勾勒與論述。張香華的作品中每每會有一種莊嚴的人生理想,關懷著人類的命運和前途。她將自身深刻的思想和藝術的創造力,用詩的形式感動著所有讀者的心,半世紀來勤力耕耘的創作成果,已使她在華人世界詩壇取得重鎮般的地位。筆者更期盼有更多人來共同開墾張香華詩歌成就的領域,使她的作品擁有更多的影響力。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59120161
Creators陳怡嘉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4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