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全民國防與中華民國學生軍訓教育之研究

「全民國防」是世界各國在現實主義的引導下,以國家安全為著眼,以軍事安全為前提,為有效預防及遏止敵人入侵所採取的一種作為;然而,伴隨資訊革命、科技的進步,國家安全的概念、內涵和國家安全威脅有了很複雜的變化,不能再從傳統安全觀的角度來看國家安全的發展。冷戰結束,一個全新的國際安全環境正逐漸形成。後冷戰時期的安全威脅,不是來自超級強權的軍事對抗或是軍事衝突而可能是來自天災人禍、環保、走私、販毒、疾病傳染,都應含括其中。就我國而言,長期以來中共的武力恫嚇有增無減,而近年來國內天災人禍頻仍,造成有形、無形的傷害損失,難以計數;顯示國家的安全威脅,並不僅是來自外部的軍事威脅,還包括了來自內部的天然與人為的威脅因素。因此,建立全面性的綜合性安全,乃是政府或民間都必須具有的基本共識與準備,那就是平時與戰時機制要能結合運用,因此「全民國防」將成為維護國家綜合安全最具效能的平戰結合概念。而我國「學生軍訓教育」,始終以建立愛國家、堅強心理防衛與達到全民國防為目標,正值2004年2月1日,全民國防教育法公布,又適逢軍訓制度改革之際,如何隨著社會變遷,調適其價值與功能,發現軍訓教育的核心目的,進而獲得社會認同與肯定。雖然教官的角色備受爭議,但教官終能不斷配合時代的需要而自我調適,由最初的軍事管理,轉變為傳授軍訓教學、輔導、服務學生生活以及教育服務役行政的管理者四種角色功能。這四種價值功能,已普遍獲得肯定。然而,為了使軍訓制度能永續發展,應適時檢討更改組織名稱、明訂教官角色功能、提高教官學術專業水準、協助教官取得教師資格等政策方向。本研究提出未來學生軍訓教育將隨著時代的變化,學生軍訓教育也將轉型成學校全民國防教育,成為推動「全民國防」最有效率的執行方式,而學校國防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能在戰時能夠動員青年學生服勤,支援軍事作戰;平時發揮人力資源,協助緊急救難、救災。為達到此一目標,未來學校全民國防教育應以青年服勤動員為軸心,建構整體架構,讓全民國防在學校教育中以青年服勤知能教育為主軸,以軍事防衛、全民防衛、平民防衛及心理防衛為骨幹,進而達到全民國防之目的。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3922012
Creators張舜華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